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5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丁光平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主要从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两大方面来阐述,其中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主要以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在识写教学中、 在课文阅读中、 在作业批改中和在课外阅读中这几方面来阐述如何渗透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龄初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未来。他强调人的童年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引路,周围世界中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的东西,都决定着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开始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文以载道”,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我们将德育教育如何渗透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呢?我就以下几点来谈谈。  

一、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  

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低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还可通过《东方明珠》、《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1、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j  q  x”这几个声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我爱劳动》引入的:星期(q)天早上,小红醒来就听见洗衣机(j)在“嗡嗡嗡”地响了。呀!是妈妈在洗(x)衣服了。小红一骨碌爬起来,端来小盆,她先在小盆里舀了些水,再拿出自己的红领巾、袜子、手帕浸在水里,然后拿来肥皂学着妈妈的样子开始洗起来。妈妈看着懂事的小红欣慰地笑了,小朋友,你们觉得小红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故事中的小红吧!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孩子们通过聆听、模仿、赞扬、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j  q  x”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劳动的光荣,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劳动教育的洗礼。    

2、观察辨形,在识写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如在教学“从”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从”字左边的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从”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从”字左边的“人”末笔改捺为点,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教师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从’左面的‘人’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人”左边末笔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挺拔有生气了;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应从全局出发,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受到了品德教育,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那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的行为,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声誉。  

3.在课文阅读中渗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关键。小学儿童,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无瑕,对什么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爱表现自己,喜欢问喜欢听,同学之间相互争强好胜是他们的优点。面对这些孩子们的时候,语文教学就要考虑到用直观的、形象的、有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培养良好的个性,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9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道理还不明白,心中唯我思想浓厚。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组织学生向家长了解父母小时候所生活的状况,之后讨论如果自己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如果在没有水喝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先让学生自己发言,然后教学文中深层的含义,让学生能对军人以及革命领导人产生敬佩之情,借此来培养学生要为他人着想的情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要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乐于助人且无私奉献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虽然他们还年幼,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教师应对他们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对于犯错误的儿童,一般采用课文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对照,使其自发的产生向好榜样学习。从接受教育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看,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应如春雨化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渗透的方法去进行。只有掌握自己所教育的对象的心理性格的特征,根据他们的心理结构,年龄等特点,从而去进行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教师、对家长不尊重,也是对学生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视,要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内树立榜样,或搞作业展览,让好的同学谈做法想法,让学困生谈启发。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找春天,学雷锋活动,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如: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当天,我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字数不限,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神态和语言)等。回校后,我及时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画展,让孩子们讲自己的画张贴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画五花八门,有帮妈妈洗脚的,有帮妈妈做家务的,有给妈妈捶背的,等等。其中大部分画都配有简短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话表达出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接受了一次良好感恩教育,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亦是如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一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月第5.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