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学生的童真
让课堂焕发学生的童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新安小学 丁光平
根据儿童的生活、心理特点,让语文课堂既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实践表明:采用课本剧表演这一鲜活的形式,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现以《狐狸和乌鸦》一文为例提出课堂中引进课本剧表演的四个要点:
一、研读“剧本”,探究“角色”
语文课堂上的课本剧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因而,在表演课本剧前,首先要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其次,要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先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狐狸和乌鸦的变化,从而探究出狐狸奉承水平的高超及乌鸦的幼稚、愚昧。
有了对课文的研究,对人物面貌的大致把握,就为课本剧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入“角色”,体会情感
情感是表演的生命。面对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剧本,如果学生在表演时“悲不见颤音,喜不见笑意”,则是十分遗憾的,当然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狐狸和乌鸦》一文的角色表演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选择合作伙伴进行排练时,要求学生采用换位来体会角色情感,向学生提出“你现在扮演狐狸(乌鸦),你就要把自己当作狐狸(乌鸦)”的要求。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对角色进行了很好的体验。
三、加工“剧本”,超越自己
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课文剧本的再创造上。在表演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对剧本进行大胆地创造,使剧本显示出表演者飞扬的灵性来,使学生再次超越自我。如对《狐狸和乌鸦》一文结尾进行探究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设想一下“正当乌鸦眼巴巴地看着狐狸叼着肉,要钻进洞里去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意外?”学生有的设想:“乌鸦突然醒悟过来,猛地向狐狸冲去,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疼得哇哇直叫,嘴里的肉掉在了地上,乌鸦衔起肉飞走了。”有的设想:“这时,一旁的啄木鸟大叫起来,‘狐狸,小心肉里有毒!’狐狸吓得连忙放下肉片,啄木鸟趁机叼起了肉片还给乌鸦。”……学生能即时塑造出“乌鸦新形象”、侠义的“啄木鸟形象”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也是对课文剧本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
四、品评“角色”,回归主旨
学生是语文实践的主角。表演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课堂表演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翻版,还是学生主体感受的再现。不仅要重视“演”的训练,也要重视“评”的训练。如:有位学生在表演“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这一情节时,她昂起头,展开双臂作扑腾翅膀状,边转圈边用动听的歌喉唱了起来:“乌鸦乌鸦真美丽,黑黑的羽毛多光滑……”我让学生评议她的表演。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对她能用“昂首”“拍翅”“转圈”表演出乌鸦听了狐狸的恭维后的得意样表示赞赏,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提出乌鸦叫声难听,她唱得那么动听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评析,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说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把课本剧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读物的有效手段。它会加深孩子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充分认识汉字里蕴藏的审美和诗意的价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