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之我见

录入者:冯春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5
 

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之我见  

武进区新安小学  冯春华  

要:随着现在校际交流的机会增多,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我们的学生沉稳有余,自信不足,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内心渴望着大人能理解他们,希望大人能和他们民主讨论。  

关键词:道德   德育   实践  

言:了解孩子,和他们平等交往,这正是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学教育学中说: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儿童时期养成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意味着道德教育是为着人们的美好生活的,是以人为本的,即在学校教育中,人是道德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任何道德规范,任何评价标准,任何教育形式,任何行为守则,都应该以学生为目标,都应该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放在第一位,都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的选择和认同为条件的。这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总是以尊重、关心、宽容、理解、爱心、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不关怀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真正的道德教化,也不可能有效果。   

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道德教育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道德是在生活中的,也是为了生活的,道德之所以为道德,是因为在生活中表现出善的价值和善的行为。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性的含义所在。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为班级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如在数学课上应多采用现实中的例子或生动有趣的故事等形式,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小学教学的学科中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我们要在在学科教育中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教育的渗透。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确定好本科的三维目标,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生数学知识,获得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数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从学习中获得自信、追求真理的态度,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如:课堂上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三、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这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四、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五、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对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指导,注重身教,由扶到放,但学生要养成的习惯很多,而且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老师的培养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联系家庭教育进行培养至关重要。可以每周给学生确定一两个新的习惯培养的小目标,做成家校联系本。每天让家长参与评价。如开学第一周,要求佩戴好红领巾,自己整理好书包和文具盒,第二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礼仪习惯的培养目标,要求出门或到家先跟家人打招呼,路上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第三周再增加了卫生习惯的培养目标,要求见到垃圾主动捡,垃圾不乱丢……这样,每周新增一两条明确的养成目标在家长的协助督促之下,学生比较容易达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监督,学生就习惯成自然了。以前很少有学生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与家长打招呼。现在我上班进校门时,也常常能听到我班学生跟自己家长说再见,跟同学说早上好。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培养下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养成许多的好习惯的。我觉得这与家长每天参与评价监督是分不开的,我想大家都能以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我们的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当然,在习惯培养上我们老师还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毕竟家长的素质层次不一,还是需要我们教师来把握方向。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