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程中“情境图”的运用优化
武进区新安小学 冯春华
摘要:在数学新教材中,大量的“情境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深入地钻研“情境图”,切实把握“情境图”的含义是使用好“情境图”的前提。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达成“情境图”的运用优化。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情境图”、运用优化
新课程已走进学校好几年了,在数学新教材中,大量的“情境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情境图”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情境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则在教学组织和实施中运用起来不受重视或过于肤浅。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认为“情境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情境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情境图”变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情境图”的应有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好课是由一串好问题构建而成的。教师只有对“情境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达成“情境图”的运用优化。
(一)“情境图”故事化,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情境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身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再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编一个小故事:聪聪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合理性,使学生深受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情境图”生活化,将身边的资源呈现情境。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情境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教学“6、7的认识”一课,充分挖掘教室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利用数第一排的学生来引入6和7,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从自己身上找数,动手操作拿一拿、摆一摆,拍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6和7。利用学生的座位让学生正确区分6和第6,7和第7。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真实地看到6和第6,7和第7,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无穷乐趣!
学习材料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仅觉得亲切,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实施顺畅,学生学得有效,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怎样认读整时,并且通过让学生说说那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培养了时间观念。
(三)“情境图”动态化,用连贯的画面展示情境。
“情境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如“用数学(8、7、6加几)”,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的习题一共是4幅“情境图”,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整体情境,以师生一起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的管理员---书爷爷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模拟“情境图”现实 。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第一册“分类”的第二课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分铅笔”的“情境图”,据此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课前让学生每人从家中带4支铅笔,有长、有短,而且颜色也不尽相同。
①让学生以4人一组为单位,把铅笔放在一起。
②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分类,比比看,哪一组纪律最棒,分得最棒,师从旁指导。
③小组代表汇报。
④评一评各小组合作情况。
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思维越来越开阔,竟然想出了六种分类方法:按长短分的,按颜色分的,按人分的,按数分的,按带橡皮和不带橡皮分的,按削过和没有削过分的。
学生之所以能如此积极地参与,是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数学,他们亲身体验了,所以他们的学习也更主动。
(四)“情境图”问题化,使问题的提出依托情境。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如:“我们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在室外自由活动后,是回教室汇报。汇报之后,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②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③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学生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又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在让学生填完表后,又问:(1)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同桌看表相互提问,之后在全班交流。
依据“情境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整理,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五)“情境图”人文化,把人文的熏陶融入情境。
“情境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内容“数一数”所呈现的“情境图”是一幅“可爱的校园”画面,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图中的人和物都可以用数来表达,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结合画面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就是“情境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做好准备。
可见达成“情境图”的运用优化,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出新知的规律,而且还能在动态活动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
参考文献:
李雪强《哪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得到的最多》福建教育 2005年第04期
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06期
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 教材. 教法,2004 . 4
周金梅《不能忽略插图的作用》四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