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阅读主体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着眼阅读主体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艳萍
摘要: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是让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置学生于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课堂中的主人,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理清头绪,抓住要旨;消除隔膜,铺垫先行; 巧寻“切入点”,捕捉“主旋律”……恰当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对话的热情,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主体 对话 个性化解读 架桥铺路 切入点
一堂阅读课的要旨, 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
一、 理清头绪,抓住要旨
阅读课还得回归到文本上:通过比较、提问、启发、点拨、朗读、辩论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最终占有文本,把握主旨。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想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教学《嫦娥奔月》中“奔月”这段文字:“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教学是这样安排的:1、让学生配乐读一读,读出奔月的意境美。2、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3、想一想,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
(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4、议一议,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这幅图有个细节是不是改一改更适当呢?你怎样理解“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学生这样一步步入情入境的读议中,吃惊地发现,画面上一个眼神的改变,文中一个词的变化,其带来的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读书要要善于动脑,敢于怀疑。这样“读、思、议、导”的教学方法从课情、学情出发,,让学生的心与文本融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帮助学生很快读懂了文本,抓住要旨,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在平时也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我们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教完了《嫦娥奔月》最后出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中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告诉学生《嫦娥奔月》其实有好几个版本,让学生去读一读,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哪一种。
在学习了《推敲》之后,让学搜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或其他名人推敲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 消除隔膜,铺垫先行
我们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前,首先必须对作者创作此文特定的写作时代背景及心路历程进行必要而科学的介绍,扫清阅读中的“路障”,架好桥梁,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发展历程,是正确解读,产生共鸣的基础。具体地说,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好“铺垫”这样的外围工作,因为在课堂上,知识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需要一个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常常要做适当的铺垫工作。
上次听一位老师借班上公开课《争论的故事》,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猜一猜“我在自己的学校教几年级?为什么?”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猜起来,有人说老师看上去有学问该是教六年级的;有人说老师说话那么和蔼、亲切,应该是教一年级的;有人说今天教三年级的课,原来就是教三年级的等等,大家各持己见,议论纷纷。老师适时点拨,像这样讨论时各持自己的意见,差点吵起来,就叫“争论”。 从已知生活入手,向未知文本延伸,此导入可谓匠心独运,既恰当地解读了“争论”这个概念,为读文扫除的障碍,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同学们很快就读出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出了文中兄弟俩在争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再现兄弟俩争论的情境,感受兄弟俩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感悟道理也水到渠成。好的铺垫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当代女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作者用生动的笔墨写了我在祖父园子里过得是多么自由快乐,以至于让读者都不禁产生向往之情。可我们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会知道,萧红的童年并不幸福,只有在爷爷的身边她才拥有快乐,可是爱她的爷爷也早早地离她而去了,她的人生是非常悲惨的。如何恰当铺垫,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意?教学时我分两处适时的介绍了文章的背景资料:(一)让学生全心会文感受到“我拥有了自由快乐的园子,拥有了自由快乐的童年。”然后补充萧红的资料“萧红,出生地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是个冷酷的人,只有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成为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祖父的支持下,她才得以读书,祖父死后,她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人,父亲和继母强迫她辍学,她不得不逃离家庭,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后来的生活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和坎坷之中,可谓不幸中的更不幸者。”读了这段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中祖父园子里自由活泼的萧红,学生感叹道:“因为祖父的慈爱,我所以拥有了自由快乐的童年。”又感叹道:“只有祖父的慈爱,我才拥有了自由快乐的童年。(二)读完课文,曲将尽,意未完,我又适时插播一段:在1930年,萧红19岁时,祖父去世了,把所有的美好都带走了,萧红失去了祖父,失去了幸福,她写这篇文章,是在表达对祖父深深的怀念。文章结尾说萧红在祖父地园子里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呢?去读一读《呼兰河传》吧!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学生透过文字领悟了文章的中心,阅读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找来《呼兰河传》一读为快。恰当的背景资料的铺垫是一架梯子,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也让文中人物的形象逐步地丰满起来。这种背景介绍是对文本内容的适时补充,能引领学生向本的更深处行进。
三、 巧寻“切入点”,捕捉“主旋律”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古典名著等都是经典,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可谓无限大,如何把握尺度,让文本走进儿童的视野,融进儿童精神,形成适合当下儿童生命存在状态的解读,我们须不断探索。
《牛郎织女》这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可对小学生来说,此主题显然不适宜。但作为教者,我们还是要努力找到“儿童高度”——当下生活中最朴素、最基本、最熟悉的情感认知在文中的映射,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心会文。教者从名字入手,去理解“爱”,去发现“同命相怜”是牛郎织女爱情的基础。从“老牛”的角色意义,让孩子体会到,关爱是相互的,关爱需要播散到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有了“儿童高度“的定位,才会逐步形成这篇民间故事的“教学尺度”——教师用“民间”的方式教学民间故事,渗透传统文化手智慧,首先将这篇教材的解读主题拟定为“幸福”,然后分了三个话题让学生讨论(1)“织女怎么会嫁给牛郎”(2)“牛郎怎么会遇到织女”(3)牛郎凭什么能获得幸福。这些话题的提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交谈所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活化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讨论交流中引领学生体悟到收获幸福的智慧。
《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美散文,写出了缺水的人们对水的强烈渴望,文中有一段写“勺水冲凉”,语言生动细腻,让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可教学时,我们还是要引领学生去感悟美、表达美、并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使命。薛法根老师的一次示范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边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这段文字,一边适时地提问:为什么用“滑”而不用“流”“淋”等词?你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吸吮声吗?哦,这是写内心的感受,是夸张的写法。本来只要说一句话“水滑过全身,全身上下舒服极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原来这样写比较具体、形象,能写出独特的感受,让读者体会到缺水的人们是那样渴望水、喜爱水、珍惜水。你觉得作者到底是写苦还是乐呢?为什么把苦日子写得这样快乐呢?读着,读着,学生捕捉到了作者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以“乐”衬“苦”,乐观坚强,也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
这堂课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对话的热情,适时地点拨,关注字词,捕捉内涵,感悟人生,这样的对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我回味无穷。
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促进对话,寻找有价值的话题提升对话质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与文本对话,给学生充分的尊重使之敢于对话。只有充分尊重阅读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寻找有价值的话题提升对话质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与文本对话,给学生充分的尊重使之敢于对话。让他们充分阅读,与文本亲密接触,通过联想——感悟——质疑等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铺垫,克服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快感,体现阅读教学的要旨——读为先、教为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真正使学生“诗意地栖居”,这样才有可能使目前阅读教学突破瓶颈,踏上激动人心的“新长征”之路。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