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4
 

 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笋  

情境创设能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来源于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促使学生发展性的数学学习,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数学课上长期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可能性的大小》时,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同学们见过福利彩票销售吗?”大家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②“买彩票的人一定能中奖吗?”似懂非懂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没有买到奖票就不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每张彩票都是奖票,那就一定能中奖。在一个个问题的回答中,同学们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能”产生的条件,知道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③“如果100张彩票中有1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摸到奖票的可能有几种,占几分之几?”学生踊跃回答。④“如果100张彩票中有2345……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奖票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创设质疑情境  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课堂教学蕴含生命力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学生受年龄特征、学习习惯的影响,在自主学习中往往对主动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视了活动后的质疑反思,作为一个教师,要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的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中国有一名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设疑的目的就在于把处于“疑无路”境地的学生,引入“又一村”的妙境。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巧设悬念,引导学生质疑,教给质疑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再质疑。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关键词进行质疑。“为什么单位1要加引号?”以问促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疑中生趣”,在“不平衡”中求知。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有所发现,就会逐渐学会质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讨论、猜想、验证等,产生思维碰撞,寻求理论依据,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构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得到的正确结论必然会深刻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辩证情境  营造个性发展平台
      创设辩证情境,在辩证中领悟数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数学知识的传授要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让学生感觉很自然。许多数学题目蕴藏着一定规律和解题技巧,有的则可一题多解,有的则一题多变,利用这些知识点,让学生拓宽思路,积极思考,互相研究,各抒己见,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窍门。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辩证中悟数学的内容,如加与减,乘与除,正比例与反比例,精确与近似值等等,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这些关系,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领悟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我在复习比例应用题时这样设计:一辆小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5小时到达。现3小时已行驶150千米。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到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安排分组讨论:你认为这道题中有哪几种相关联的量?什么量是一定的?你会不会用比例知识解答?结果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法,一种认为甲、乙两地的路程一定,用反比例解,解:设X小时到达。60×5=150÷3)×(路程一定)另一种则认为小汽车的速度一定,用正比例解,解:设X小时到达。1503=60×5):(速度一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适时提出学生既感到好奇又有辩证关系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既能加快解题速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能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创设探索情境  营造探索创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是思维的起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为思维提供支柱。心里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和探究的主体,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探究的问题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足够的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差异,有意识地设计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经常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由有趣变为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时,笔者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带来一件礼品,想把它送给最爱动脑筋的同学。但是老师又觉得盒子不够精美,谁能帮老师出个主意?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主意,有的说:给礼品盒进行包装,有的说:找一个精美的盒子装……教师即时用幻灯出示许多精美礼品包装盒后问:“假如你是设计师,你知道不知道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学生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教师随即让每一个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动促思。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思考等,初步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任选一个长方体,(学具教具也行)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这样使学生再次领悟到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处于极佳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气氛中,信息得以沟通,情感得以交流,学生精神愉悦,畅所欲言,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把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造的精神。
       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的确,当学生对学习萌发了一种浓郁的兴趣时,学习便成了一种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才是快乐的,充满探索和创造力的。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各种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激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去探索、大胆去创造。教师通过创设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不拘一格巧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走进新课程》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endif]-->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