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由“约而精”到“博而深”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0-08
 

课堂:应由“约而精”到“博而深”  

——评印春芳的《渔家傲》教学设计  

设计者想教什么,想怎么教,这是我面对一个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以下,围绕这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印春芳老师《渔家傲》教学设计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教什么。  

语文教学就应该是感性的,至少首先应该是感性的。这个设计侧重“感受”和“体会”,着眼于形象和情感,切中诗词教学之的,也符合语文教学的普遍认识规律。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在这个设计中的重现。为数众多的教学设计中,常见三个以上的目标,呈现出虚实结合的形态,私下认为是未必可取的。在一节课的初中教学中,能切实完成“感受词中意境,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情感”这一个目标足矣。从三个教学目标的表述看,透彻地完成了这个目标,也就完成了后面的两个目标。  

这样的情况恐怕是存在的:教学目标越集中,就越容易深入文本,散点式教学目标的设定,可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蜻蜓点水。  

第二个问题,怎么教。  

印老师所拟用“反复朗读”,“比较阅读”和“以写促思”的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实践起来较具可行性,设计的“走进-感受”、“品味-欣赏”、“改写-理解”三个环节,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读而思,体现了对认识规律的尊重和关注个性发展、整体提高、知行结合的教学观。  

但私下以为,这些教学环节实施起来有些缭乱,每一环节又不易有显著的实效。如果在简约一些,以教者的约而精,达学者的博而深,是不是可以更好些?  

比如播放钢琴曲。学生的生活中积淀了许多对秋的感知,而《秋日私语》在此处所起作用,更多是引发还是限制?如果替之以让学生就音、形、色、境等方面谈对秋的感受,是不是更能调动学生的认识储备,也便于跟作品建立起直接的参照和比较?  

再如与《凉州词》比较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或查寻,有能力涉猎一些边塞诗词。如果让学生在相对个性化的阅读中自行比较、交流,拓展探究是不是可以更开放?阅读中很可能涉及《凉州词》,而《凉州词》不能替代众多边塞作品。  

又如“改写”一节。有课堂的分析,自然教者会“适当引导的”,再加上“拓展资料”,又限定了一个主题,留给学生的,除了语言,还有什么?如果换成“范仲淹,我想对你说”,是不是能引出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更深刻也未可知。  

这里主张约而精,就是提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删繁就简,减少枝蔓,以便引导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博而深,就是放开阅读的手脚,让学生在博学多览中体味诗文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从而形成深入的领会,新鲜独到的见解,从阅读与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同时,期学生的博而深,要紧的是不要牵着学生走。教师要如一个牧者,不是指给牛羊草在哪里,而是将牛羊带入丰茂的草场,悠闲地任其自在徜徉。  

   

<!--EndFragment-->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