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课堂质量评价方法的实践探索
“以生为本”课堂质量评价方法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耀春
我校(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第二中学)在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与发展,推行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由全校18个教学班每班推选不同层次学生6人,建立班级课堂评价小组;在动员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召开评价小组成员专题会,培训和指导具体的评价要求;每周由学生自主选择5节课进行评价,定时定点上交相关教师汇总,由老师录入电脑,统计出学生评价中“不满意”的人次,隔周网上公布,领导和教师可随时上网查询。
这一创新无形中使全体教师改变了许多教学中的违规事件,没有了罚做罚抄现象,没有了体罚、心罚现象,没有了题海现象,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学中许多无谓的矛盾消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离真正的有效教学前进了一大步。总结这个做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评估理念人本化
评估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主体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估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反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就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观。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实质,就是教育深层上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而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最有发言权。“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对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教学对象的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能动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评估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管理和全面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落脚点在“学生”,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评估体系科学化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前提与根本。如果体系本身缺少科学性,就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是多主体评估模式。以学生评估、同行评估、专家评估组成三维评估体系,评估方案做到各有侧重。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应以学生评估为主。但学生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往往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评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对课堂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没有较深的研究,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时,难免有失公正。教学专家和同行对相同学科专业理论都有较深的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由他们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专家和同行评估,由于人数较少,覆盖面又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且还有受非教学因素如人际关系、个人偏好、业务水平等影响的可能。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学生评估为主,专家及同行评估为辅,建立由学生评估、同行评估与专家评估=三部分组成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
二是各种评估方式和评估内容在评估结果中所占的权重,力求遵循教学规律并涵盖教学全过程。指标内涵简介的描述,力求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简洁通俗的语言,并从学生的判断能力着眼,便于学生观察和打分。
三、评估过程公开化
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如何获取与处理评估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传统的操作手段显然难于应对。因此,我们创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校同网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评估过程简单、明了,并使用计算机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进行辅助统计,有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高效运行。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目前的校内开放到走向将来的对家庭、社会开放,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四、反馈渠道常态化
我们积极利用校同网络,把评估结果挂上校园网,形成网络查询系统。这样学校管理层可以随时查询全校的情况,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同时,每位教师也可以查询自己的情况。每位教师的评估结果有学生评分和等级,除把主观评估中学生定性部分的意见和建议经综合后分别公示到“教师办公系统”,还把学生原汁原味的意见分别汇总,经学校管理层审阅后反馈给教师本人。教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具体意见,从而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扬长避短、有针对性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被评教师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由教师本人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小组递交书面复议申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小组进行复议,后将复议结果通知教师本人。
五、结果利用规范化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诊断和改进教学,只有充分运用评估结果来激励和约束教师的教学,才能使评估具有更大意义。利用评估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励机制。每学期进行的“优秀教师”的评选中,运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召开表彰大会,授予流动奖杯,张贴光荣榜,颁发证书,唱响教学主旋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形成人人争当优秀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由“不在乎”到高度重视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以上的教师方可获得参加优秀教师等荣誉评选的资格。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设立教学先进的评选由教务处负责资格审查和主持评选,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级为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参评。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学方面的重要依据,作为职称评定条件的一项。每年由教务处向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提供,否则视为缺项。破格晋升职称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必须为“优秀”以上。
二是建立规范的教学行为约束机制。在职称评审及其他教学评奖项目资格申报中,对课堂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在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教师、评估结果差的教师,及时由校领导、教科室主任等给予帮助和纠正。
由于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操作方法和细则内容,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分析,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提高学生评估小组的能力,在人员结构、评估内容、学员培训上花大力气,确保基础工作准确性;二是就调研发现的几个普遍性主要问题,成立专项课题组深入研究,寻找恰当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究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三是组织全校教师就主要存在问题开展学术沙龙,进一步碰撞思想,统一认识,尽早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四是将学生的“不满意”指向具体统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第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