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质疑问难方法指导探微
学生课堂质疑问难方法指导探微
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问题,自己发现学习资料,亲身体验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作出判断,能使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确实,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由于语文学习中主体和客体的不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揭示本质的提问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常见的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直观思维,基础质疑
这是一种最基础最原始的提问。多问几个“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什么”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物、什么景;“为什么写”是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说明什么道理,表达什么情感;“怎样写”是探究写作方法:如结构上,可从标题有什么作用,开头结尾有什么特色,文章是怎样过渡照应的等方面分析提问;语言上,可从句法、修辞等方面提问。不管什么课文,只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语文基础再差的学生也都能提出一两个问题,久而久之,也都一定会有不少新奇的发现。
二、求异思维,逆向质疑
“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思人之未思,行人之为行。”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推崇求异价值,鼓励学生跳出框框,标新立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时除了肯定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还不忘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事理大胆质疑,引发学生提出作者着墨不多的
学生认为君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自己去做,
三、提纲挈领,中心质疑
教师可把自己平时钻研教材时的一些提问方法教给学生,比如抓住文章题眼提问。《伤仲永》中的一个“伤”字,为什么“伤”?从中说明什么普遍道理?《孙权劝学》抓住一个“劝”字,为什么劝?怎么劝的?劝的效果如何?又如抓住文章中心句提问。《安塞腰鼓》抓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提问“好在哪里?”抓住中心句提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绝对显著的效果。再如抓住矛盾句质疑。鲁迅文章中就有一些文句上看似矛盾的语言,往往蕴含着隽永、含蓄而深刻的东西。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孔乙己的死,既用“大约”表推测,为什么又用“的确”表肯定,这岂不是逻辑混乱吗?
学生如果能抓住这些来质疑,深入研究探索,就能领略到文章奇特的艺术异彩。
四、假设思维,发散质疑
有时候,我们的知识、见识或者过往经验会成为了解真相的障碍。而解决这一现象,就迫切需要我们打破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多一份感性想象,多一些理性假设,往往会取得意料不到的好结果。假设思维则是突破思维定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指导学生时可用“假如不这样,将会如何”的形式来表述。此法较适合情节假设,如《范进中举》中假如后来发现报子报错了,范进根本没中举则情形又将如何?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处的环境,也是造成他热衷功名的客观原因。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耐心指点,善加引导,绝对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可能要教师扶着走;到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提问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类、整合所提的问题,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对于有些学生提出的很有价值且具有相当难度,连教师也一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也不必尴尬,因为你教的学生不是只会做“学答”而是会做学问了,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你的学生超过你而高兴呢?
总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忌偏激,切忌急躁,更忌流于形式。热情的鼓励、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手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河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