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教师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下,沉浸在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新的和旧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知识联系起来,把学生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创设教学中的情境呢?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一,创设“和谐式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  

罗杰斯提出了发挥创造性的先决条件: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他认为羞怯!虚伪!消极评价!不受尊重是最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与交流"所以,“提问”不仅仅是课堂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现良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问题不宜过难,应简单而有趣,问题过难,易使学生陷入思考而不利于开展下一步的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实质就在于引发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走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之中"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协助学生探究学习  

“问题”不应是使学生惧怕的拷问,而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阶梯式问题情境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者递进的小问题,通过提问,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由学生已知的旧知识起步,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探究信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例如:  

创设“链接性知识”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创设“链接性知识”问题情境就是要善于把一个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知的识点分解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由易到难的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然后总结出每个阶段的有效策略这种方法对于小学教学特别重要而有效。它具有针对性,能突出重点;同时,这种设计还注重策略性知识的传授,即结合相应的专门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为这样几步:  

1.复习相同加数连加,激发探究新算法的意向,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先出示一些相同加数连加的式题,让学生计算。当加数个数较多时,计算就十分繁琐。此时提出问题:“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算法?  

2.引进并揭示新算法。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  

2+2+2+2+2+2=12→ 62  

2×6=12  

3+3+3+3+3=1553  

3×5=15 ;  

4+4+4+4=1644  

4×4=16  

此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  

3.总结归纳,形成程序性知识。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整个教学情境体现了由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演算到抽象概括这一特点。“链接性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解法的思考过程等,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等,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其潜能去发现有关解决问题的事实,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直至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其次,必须具有有序性,即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序性,教师设置问题要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开放性结构,即问题情境必须是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外界教学环境保持能量、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使问题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如果问题设计得杂乱而无系统,则不能体现学科知识的结构性,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如果问题的坡度忽平忽陡,造成学生的心理反差大,则无法以正常情绪展开认知活动。问题太平,则无训练价值,浪费课堂有限时间;问题太陡,则令学生心灰意冷,不利于激发动机。只有问题设置序列正确,坡度舒缓,集“文路”“思路”“教路”“学路”于一体,才能让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体验情感。  

三.创设“变换”和“矛盾”问题情境,  

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当是“标准的”,即具有典型的模式,为吸收或同化其他学习材料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当具有“变换”性,即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变式性问题往往注重揭示条件性知识,注重的是方法。因此变换性问题情境主要具有这样一些功能   

1.构建功能。  

即利用变换性问题情境能加深对相应“问题群”的理解和解释;  

2.整合功能,  

即能够把输入的信息按问题类型或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  

3.迁移功能,  

即它揭示了知识应用的条件,最具迁移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小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善于发散,去了解与中心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问题更要注重其变式综合,灵活应用。可以对已有问题进行改变,使一问题精髓渗透到其他问题当中,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小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变式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要注重“矛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精心地“矛盾式”设计、连续提问,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设“疑”,激“疑”,激“疑”的根本办法就是设“疑”,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心里学家罗杰思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也渴望发现,认识,解决问题。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具有挑战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真实性的问题又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里说的“真实问题”是指与儿童直接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的是真实的问题,或者是学生装能够想像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  

1. 班级组织春游,有40名同学参加,需乘车去,一个人7元,250元钱够不够?  

2. 到了河边有17位同学想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几人,要租几条船?等等。。。  

你打算怎么安排?学生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都有是他们生活中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因此,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大大增加,投入的努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创设这样的总是情境,问题中所求的已经不是往常的一个具体的“多少”,而是一个平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和思考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知道服务于生活的真实目的,产生对学习的亲近感,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今的课堂教学就是全体参与,教学与生活一体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他们喜欢的,有用的知识。而使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创设情境教学”。因为在情境教学中能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教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在现在的教学法中,情境教学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