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用课堂情境引导艺术
浅谈怎样用课堂情境引导艺术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出于他们的天性,往往不是贪玩,就是好动,即便窗外飞过一只小鸟,也可能把他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再加上有些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更使得他们对课堂提不起精神。有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还会因此产生厌学心理,不是在课堂上“貌合神离”,就是干脆逃学。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我们凭什么让性格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专心听我们讲课,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毋庸置疑,只有靠我们所有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引导艺术,让学生感兴趣,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他们,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才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记住更多有用的内容,获得良好的听课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导语设计要紧扣学生心弦
“导语设计”是指老师在开始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或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其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虽然导语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一种不简单的教学艺术,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运用这一手段呢?
1、利用情境,导入课堂
老师利用形象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他们一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共鸣,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七根火柴》一课时,可以先插放一段红军过草地的录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战士的处境,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
2、联系生活,导入课堂
教材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在课本中有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所能运用到的知识,老师可以在导语中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3、采用谜语,导入课堂
这种方式很灵活,可以用原来就有的谜语,也可以根据教材设计新的谜语。在猜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拉进了课堂内容中。
4、引入旧知识,温故知新
老师在导语设计上,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地情境,引导其在旧的认知结构上去发现,学习新知识。
5、 采用问题,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利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老师要深入挖掘课本,结合学生的兴趣,提出让他们关注的问题。
总之,课堂的导语设计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才能不断地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课堂。
(二)小“游戏”带活大课堂
“游戏”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游戏的形式教学。此法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方式学习知识,甚至让学生有刺激和上瘾的感觉,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学到教材中的内容和一些课外的科学知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学生生来就是好动的,如果我们把课堂变成“监狱“,用来压抑学生的天性,教学效果如何能够提高呢?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弥补不足,更好地发挥游戏法的作用呢?
1、 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计新课的游戏内容
每个学科的新旧知识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设计新课游戏时,必须考虑以前教授过什么,把旧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游戏,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巩固原来的知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 控制好各学科的联系和深化活动
“游戏“法能够把很多的学科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要有线索可循。所以,在游戏中一定要把所联系的内容控制在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
3、 注意游戏的适应性
没有一个游戏是不能的,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时代特色,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特征,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游戏。
4、 不要遗忘任何一个同学
“游戏”和“表演”法最大的不同是:“表演”法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市全班人马,而“游戏”法必须是全班人马。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而且从心理学上讲,只有大家处在统一的活动中,才容易感觉到心理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团队精神;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关心他,没有放弃他,才更能激发其自信心,主动、认真地听课。
5、 玩也有度,适可而止
“游戏”法教学仍是教学,因此重点依然应该放在教学上,老师应该控制好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度,尽量设置合理的游戏时间,避免主次不分。如果在游戏中,发现学生有点玩散了心,忘记了主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出一些思考题,拉同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时刻关注课堂上主要的知识学习。
在解放学生身心的同时,我们要善于观察“游戏”法教学的利弊,在适教过程中适度调节,以求让学生在“玩”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三)好教态营造好气氛
老师的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恰到好处地进行补充、配合与修饰,使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态”法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情境引导方式,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与恋恋不舍中学得有滋有味!
那么,老师应该运用怎样的教态中,才能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呢?
1、 目光教态
眼睛为心灵之窗,教学艺术的高层次交流就是心灵间的和谐交流,只有老师的眼神能够表现得亲切有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宽忍中有警告,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和、期望与呵护。
2、 身姿教态
在课堂上,老师是学生注意力的焦点与重心,他们的身体姿态经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印象会像磁铁一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聚集在课堂教学上。
3、表情教态
表情是心灵的屏幕,能把师生双方复杂的内心活动像镜子一样清晰地反映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表情主要分为常规性表情和变化性表情两类。其中常规性表情要求老师尽可能地和蔼、热情、开朗,尤其 注意时常面带微笑,因为老师的微笑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情绪,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4、 手势教态
以手势辅助课堂讲解是老师在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讲解手段,甚至有的老师习惯用手势表达,加强自己的语意。通常,老师的手势主要有指示、指挥、演示及象形意义。
总之,课堂中的良好教态是老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和素质,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研究,深刻体会,并且在课堂上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恰当地使用,使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像表演剧情一样演绎课本
“表演”法是指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后,师生通过共同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组织这样的课本改写、表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轻松地培养其创造力。运用这种方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捕捉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爱上学习,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果。
1、 分角色扮演进入课文情境
如果老师能够跟学生一起把课文改成剧本,并将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根据课本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听课的注意力。如:《亡羊补牢》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放在书上仅仅是几行字,而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则会市一幕出色的独幕剧。在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大家也能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2、 用肢体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如果运用肢体表演来展现词汇的意思,也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那些新接触的、晦涩难懂的词汇。
3、 用哑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哑剧属于肢体表演,是带有问题的肢体表演。这些问题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好奇心后,自然会对课堂产生兴趣,从而专心听讲。
4、 就地取材,丰富表情内容
课堂表演,不可能带入很多教具,因此老师要学会就地取材。比如:桌椅、板凳可以是房子、小船;铅笔、橡皮可以是飞机、宇宙飞船等,这样的教学设备既简单,又实用,同时也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
5、 用集体表演导入课本内容
老师要选择适合学生集体表演的课本内容,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老师要控制好课堂的纪律性。可以用手势引领学生,使大家的动作保持协调一致,也可以用激情的语言引领大家做好动作。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学,老师都应该把握好本质要素和运用尺度。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亲切、有兴趣时,才能集中精神,全心全意地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