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专题培训>>如何让学生“乐学”

如何让学生“乐学”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6
 

如何让学生“乐学”  

乡村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兴趣不浓,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这次“学记”语文的教学研讨正是一个很好的探讨的契机。我在教学中有些不成熟的体会,和各位同仁做些探讨。  

《学记》中:“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段话集中论述了课内和课外、劳和逸上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且只有在教学中注重了四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同时,《学记》还从反面对照当时“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剖析了教师如不注意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后果必然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苦事而毫无乐趣可言。所谓“乐学”教育,即学生乐于学习,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它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进取态度,标志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确立;其次,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是“乐学”教学的起点,而“乐学”的最高境界则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已达到“以苦为乐”的境地。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应以如何能让学生“乐学”为指导思想,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出令学生耳目一新、学兴盎然的乐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鲸》这一课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海洋里最大的鱼──鲸。”话刚出口,学生纷纷质疑:“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学生有的找出“鲸用肺呼吸,说明鲸不是鱼”,有的找出“鲸是胎生的”。当学生找出鲸的进化过程时,课件随机出示课文的这部分内容“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适应了海洋的生活。”我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来读,从而懂得鲸的进化是随着环境变化而缓慢的逐渐演变的过程。然后我把收集到的鲸的进化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懂得鲸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下来,它是生活的强者。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完了这一课。  

二、融洽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传统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过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根本谈不上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平等合作。“乐学”教学则要求教师视学生为自己平等合作的伙伴,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一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但要研究如何教,而且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以实现教学的和谐共振;二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鼓励学生自求自得、质疑问难,不把自己的意见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强加于学生;三是重视学生的自学,善于给学生留下创造性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四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教与学平等合作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心理上距离缩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只有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方能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合作,最终取得教学活动的成功。  

三、巧设疑问搭阶梯,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学习遇到疑惑,不足为怪。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但教师若置若罔闻,学生必然感到学习很苦;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轻易获知,也不会尝到真正的乐。只有通过学生自觉吃苦的劳动,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因此要掌握好“乐学”的“火候”,既铺台阶,又让学生登台阶,“跳一跳去摘桃”。而创造性的提问,则能让学生拾阶而进,伴有乐趣,又须再攀登,苦中有乐,逐步到达“乐学”的彼岸。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是使用“乐学”手段激发人的思维所不应忽视的方面,在求异思维中,学生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正是创造力最活跃的时候,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易于在这种状态下迸发出璀璨绚丽的火花。例如,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