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资料绽放光彩
让文字资料绽放光彩<!--?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有人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语文教学不应是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学生也从中学到不少。所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特别是文字资料,并在教学中恰切地运用,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每教一篇课文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每当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又进行搜集,搜集与课文有关联的故事,搜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故事等,然后进行阅读,无疑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把语文教材读厚。
下面我结合《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的教学谈谈文字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给家乡孩子的信》作者是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老人。巴金爷爷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感情。
1.创设情境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补充介绍了这样一段资料:
1991年,四川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开展了“寻访家乡名人”活动,在活动中,小学生们纷纷写信给巴金老人,表达了他们对巴金老人亲切的问候,美好的祝福,热情的邀请,深深的敬仰,真诚的企盼,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了巴金老人,并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87岁的巴金老人提笔追述自己的一生的信念和渴望,给孩子们回信。
巴金老人写给孩子们的这封书信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这是一封怎样写成的书信呢?请你用发现的眼睛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创设,学生知道了这封信的来历,对于理解第二自然段就容易多了,学生的交流也非常活跃。
2.指导朗读
在学生交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时,我又介绍了巴金老人的身体情况:
巴金老人自80年代初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后,仍然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创作。他写作时连笔都拿不稳,有时刚写几个字,手指就动不了了,要横横不出来,要撇撇不出去,老人只能用左手去推右手,写这样一封信是多么艰难!
引导朗读:
同学们,现在孩子们手里捧读的还是一封普通的信吗?这是一封怎样的信?(指名说)
对,这是一封凝聚着浓浓的爱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饱含深情;这是一封令人感动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是老人忍着病痛写下的。我想每个读到这里的人都被打动了,打动我们的不仅是质朴的文字背后蕴涵的真情,更是书信背后一位可敬的老人。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这个自然段,把我们的敬仰和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深情朗读。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语气缓慢补充讲述巴金老人患病后拿笔的艰难,这个细节看似简单,但学生却能完全感受到老人写信时的不易,感受到老人对孩子们的爱。是爱让老人提起笔给孩子回信,因此朗读起来也更加情真意切。
3.理解深刻
在理解感悟巴金老人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认识时,引用巴金老人曾经在对读者的答复中说过的一段话——(出示句子,指名读)
我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爱国者——我那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还是像年轻时候那样热烈,今天仍然如此。我过去所有的作品里都有从这颗心滴出来的血。这颗心就是打开我全部作品的钥匙。
——巴金
接着问:你读过巴金的作品吗?(指名说)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巴金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爱!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用作品表达爱
把心交给读者
让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再一次感受这位伟人谦逊的情怀。(出示句子,齐读句子)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担任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在漫长的工作时间里,他从来没有拿过一分工资。
巴金老人的一字一句都让我们深深铭记,他让每个人都认真地审视自己,让每个人都去思考如何——-
板书:让生命开花结果
让我们再读读老人的这段话,感受巴金生命之花散发的幽香。(打出文字)
虽然,随着岁月的远去,郁郁葱葱的大树也会枝枯叶落,生命耗尽!那么,姑且劈成干柴,“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一点点温暖,直到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待到那时,再度地“生命开花”,燃薪为烬,委身为泥,“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学生在音乐声中十分投入地读着,读后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这就是巴金老人一生的信念和追求。“让生命开花”,哪怕到了生命的终点;“让生命开花”,如果还能再活一次。
请你再默读这些文字,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对生命开花结果的理解。(指名说)
让生命开花,
就是 ,
而不是 。
本段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巴金老人想让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谦逊,懂得珍惜时间,让生命开花结果。如何来突破重难点呢,仅靠课文中的几句话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我多处引用了巴金老人的人生格言,适当的拓展,及时的补充,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对学生情感熏陶恰到好处而又不留痕迹。设计的 “不是……而是……”的小练笔,把文本和现实衔接,使深奥的人生哲理变得浅显易懂,解决了难点。
4.升华情感
学完第三自然段后,师问:在你们的眼中巴金是个怎样的人物呢?(指名说)
200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组把一个特殊的奖杯颁发给了百岁老人巴金,这是当时的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学生轻轻读着这段话,从他们凝重的神色和深情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伟人的魅力正在影响着他们,一位谦逊老人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这种声音不仅震撼着学生,也震撼着我。
5.拓展延伸
课结束时,师深情引导:读信如见人,巴金这封信不仅属于他家乡的孩子,同样也属于我们大家,它不仅带我们走近了巴金,认识了巴金,而且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让我们领悟生命意义的真谛。信还没有读完,我们的思考还将继续。再过几天就是巴金老人诞辰日,在这样的日子里,读着老人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温暖和怀念。如果我们去读巴金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巴金的作品很多,谁来交流?接着补充介绍书后的作家卡片中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整篇课文我多处引用了文字资料,且穿插在课件中,在教学中并不觉得多余,反而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学生身边可能也有,但他们还不会选择合适的时机来补充介绍,有时就照读一段话,甚至有些术语还读得结结巴巴,起不到补充和丰富文本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交流感悟,理解课文时,学会恰当地使用资料,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更加深刻、全面。让我们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利用文字资料,让文字资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灿烂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