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实践探索>>让生成更加精彩

让生成更加精彩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27
 

课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8课《莫高窟》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展示飞天图片)  

(看到飞天的图片,学生“哇”生不绝,被美妙的画面深深吸引。)  

师:看到这些精彩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生:太美了!  

生:这些壁画真精彩!  

生:莫高窟的壁画真丰富了!祖国文化遗产真是灿烂辉煌啊!  

师:我们回头再看这句排比句。看一看,怎么样把描写飞天的这一句改成用“有……有……有……还有……”这种样子来描述的?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听上去给人的感觉有点怎么样?  

生:听上去有点不顺溜。  

师:你能说一说吗?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的;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的;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的;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的……  

师:很好。在说的时候,后面的“的”不能少。  

师:壁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飞天的壁画。我们能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选取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或者自然风光中的一种,也用“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子说出来?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也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写一写飞天,写一种正常,写两种超常,如果你一不小心写出三种,那就太有才了。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  

师提示:一切的想象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也是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创作出飞天形象的。同学们要联系生活,大胆想象。  

(生练习)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象跟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生:壁画上的神佛,有闭目养神的,有神态安详的,还有打坐念经的。  

师:说的不错,说的是神佛形象的。还有谁愿意说?  

生:有的有的身扛锄头,栽种鲜花;有的臂挎花篮,撒播鲜花。  

生:有的一丝不苟,认真写作;有的倒挂身子,神仙下凡。  

生: 有的双手合什,认真念佛;有的手拿二胡,轻拉银弦。  

生: 有的怀抱婴儿,轻轻摇晃;有的手拿笛子,吹奏音乐。  

因此课文说这些飞天真是——    

千姿百态  

你说的很好,壁画上的飞天是千姿百态,还有吗?  

形态万千  

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壁画的?  

惟妙惟肖、气势磅礴、精妙绝伦等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壁画,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宏伟瑰丽  

师:对,宏伟瑰丽(随机板书宏伟瑰丽)  

看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这句话,看看它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同学们,宏伟瑰丽的壁画是多么令人神往,谁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壁画呢?  

先同桌练习练习。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就是照着书上的语言描述,教师还表扬他已经背得出了。随后的第二个学生参照第一位同学的做法,毫无创新。  

反思:  

1.课文中描写飞天的句子可以说是文章中描写的精华所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词语,让人感受到飞天的美轮美奂;整齐的句式,让人读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而句末的“……”,则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学中抓住这一写作训练的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飞天的其他姿态,不仅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但飞天意思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天空飞舞的乐神,既是乐神,可拓展些与乐器有关的动作,如:有的反弹琵琶,神采飞扬;有的手舞彩带,轻歌曼舞;有的玉笛飞声,倾吐心曲……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飞天”的含义。  

2 “宏伟瑰丽”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教师要板书的内容。因为教师的提问方式有点偏差,因此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些词语概括飞天的特点后,回头来读读整个第四自然段,再概括壁画的特点,学生定会回答“宏伟瑰丽”。  

3.以小导游介绍这一教学技巧为例,它本身并无错对,让学生乐干尝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关键要看是不是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介绍“壁画”一处,教师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游客角色,向导游提出抗议:这个壁画的内容还有吗?这些飞天是怎么创作的呀?现在还有吗?而学生就可以依据课前获得的资料和课上得到的信息,来进行补充,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大家考虑,如何改写这一段的文字,拟出一个更优美的导游词来——而绝不是仅仅为了达成“背诵”这个目标。  

看来,只有教师做到了全面的预设,才有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