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处理指导的“灵活度”
对问题处理指导的“灵活度”
刘佳俊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前提,有了问题才能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探究活动。
三四年级学生因为学习的依赖性还比较强,还不能完全在以事实为导向的环境中竞争。要想实现开放的课堂气氛,还需要老师进行持续性强化问题。例如老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可以说:“哦,这是一种想法,谁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者说:“非常好,我们能不能对他的想法作些补充呢?”再或者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我们怎样解释你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强化使问题得以深入和延续。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回答,教师反应主要是引导问题的深入讨论。例如在讲“食物链”问题时,老师在出示“河中生物的食物链”主题研究卡片后,在黑板上帖上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卡片,如水藻、水草、螺丝、小鱼、小虾、鲢鱼、草鱼、青鱼等。请学生化10分钟时间上台连线做标记,然后老师只需要问:“这个图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充分发言,5分钟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有一年所有的水草都死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纷纷开始想象和预测。老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水草受一种细菌或其他疾病的影响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继续提供答案,最后老师可以问:“这个食物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的回答会很多。整个过程老师主要等待学生的各种回答,而不用做出强化反应,因为高年级学生正在开始变得成熟并更加自我导向,他们的讲话是建立在谈论基础上的,老师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自主讨论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EndFragment-->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