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实践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30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谈

 

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艳萍

 

上次执教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主要是抓住文章对比的写法,品读青海高原恶劣环境描写的语句来完成这一教学目的。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作者是怎样来写这篇文章的,这一关系到文章结构的话题没有来得及讲,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得还不够,总觉得有些遗憾。

 

什么是整体感知呢?整体感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疑问和看法。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来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急于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接着需要理解文章是是“怎样写的”,是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明白“为什么这样写”,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一过程都离不开材料的整体,这一过程是由浅入深、步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在第一课时一般都安排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当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整体感知是存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的。

 

那么第一课整体感知应定位在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点:

 

1、审题:初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审清题目,审明题目的语法结构,初步理解题目的含义和命题意图,并点出题眼。要审对象、范围、重点,有时还要审比喻义和象征义。要让学生从题目中挖掘出隐含的信息,并能提出疑问,在阅读时去验证、解决。《青海高原一株柳》,从题目看,告诉读者本文写的是一株柳树,是一篇状物的文章。接下来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青海高原的柳树与其他地方的柳树有何区别?青海高原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等等,在阅读时就会围绕这些问题思考,就会切入课文所写内容,就会明白题眼就在这“一株柳”上。

 

2、辨题:明辨文体,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课文内容学习的方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及初读时对课文情节和大意的概括来辨别。教师要把各文体的特点逐步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体裁。课文围绕“一株柳”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探究。

 

3、初读:仍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先引导学生把全文看做一个整体,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即要越过障碍,一气不停的读完全文。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争对课文内容有个总体印象,虽说是粗浅的,但接近正确的整体认识,为细读课文的各个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然后借助工具书、注释,解决字词问题。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读音的准确,能概括情节和大意。也就是通过粗读,能了解课文的大致情节和所表达的大概内容。可采用复述课文的形式检验学生初读的效果。

 

读的时候,可朗诵、可低吟、可默读,最好出生朗读。这样能帮助学生较快掌握读音、辨识文字、疏通文章、提高语感。然后找学生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对这株柳树的初步印象。这样为下一步深入研读、分析课文的线索、结构、意境、感情、语言打下了良好基础。

 

4、找关键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唤起学生有意去捕捉那些关系全局的信息部位,这要凭借语感和上下文语义去捕捉,如文眼、中心词、重点词句。关键词在文中往往多次出现,有的则出现在篇首、篇尾或段首段尾。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捕捉的敏感性,阅读时,做相应标记,以帮助对内容的理解。这一篇课文的文眼是“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由这一句生发,再引导学生去了解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去思考这株柳长得怎样?怎么会长成这样的呢?

 

这样教学更加符合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规律,以后教学中值得改进。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