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活动指导的“梯度”(9月反思)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09
 

对实验活动指导的“度”(9月反思)  

            刘佳俊  

实验法是探究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对一个现象或问题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预测并找到一种方法来检验这一预测。   

(一)假设——计划——实验。科学探究主张学生的实验活动从假设开始。因为通过假设学生可以对问题有一个最初的思考,有利于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施实验计划有助于理清学生的实验思路,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效率。实验过程是探究的主要过程,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例如学生提出小车从斜坡冲出的距离与坡度、坡长、小车的自重等等有关时,这就是学生表述的种种假设。这时教师应该继续问:“你怎样证明你的想法?”或“你怎样找到答案?”鼓励学生在实验检验之前做出行动计划。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造对假设的检验,提示学生实验中的一些控制变量,例如可以问学生:“在研究冲出距离与坡度有关时,我们怎样确定是坡度而不是别的因素影响了小车冲出距离呢?”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实验中只能让被检验的那个变量有差别,其它条件都应相同。而在实验过程中,除非实验有操作的难度或安全问题,需要教师示范,一般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教师不应作过多的干涉。   

(二)实验记录——解释数据——表达交流。新《科学》教材与老的自然教材相比,形式上差异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记录的图、表、框。由于学生以前并没有这样的习惯和经验,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记录很浪费时间,也不会记录。因此一开始教师要提醒学生,科学家也是首先进行观察,然后记录,根据记录的信息进行解释。让学生模仿科学家们那样做科学。同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的记录,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果用文字表达,只需记录主要信息,并鼓励学生用图画、标记来表示,例如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观察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的等等,都可以画出来。科学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做实验记录的习惯和能力,为接下来的解释数据和表达交流提供信息和依据。而分析、表达将是评价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将使学生对探究方法获取更多的经验,通过“说”,能进一步帮助他们看清事实,理解问题,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听,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表达交流。坚持下去,学生接受的指导将越来越少,最终使学生能独立地确定、研究和分析问题,而从教师那里获得最少的帮助。  

   

<!--EndFragment-->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