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
文层次清晰,语言比较简练,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学生说说樟树的外形,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然后再体现樟树的可贵之处,最后通过学习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对宋庆龄有大概地了解,进而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来体会文章的象征意义,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所以文章的重点该是第4和第5自然段,而难点是能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抓文中的“舍不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朗读来感悟理解: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而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从文章的叙述中,提炼出樟树的特点:蓬蓬勃勃、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中,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在学生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的同时,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最后再围绕课后的思考题,紧抓最后一小节。因为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文章的结构由此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读者在长思中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如何引领学生来突破文章的难点,明白樟树的象征意义呢?的确很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坡度,先是让学生借助宋庆龄的图片,从外观上来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然后再出示一些有关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宋庆龄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竭尽全力。从而引导学生在树与人之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
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但在操作过程中我抓对了词句,也试着引导学生去品去悟,但效果不是很好,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也少,评价语不丰富等等。今后,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解读教材,把教材多挖深些,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