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实践探索>>五月份反思(王寅琰)

五月份反思(王寅琰)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30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先试着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有些不理想。  

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操作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特别是用小棒计算时,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虽然学生对于竖式计算掌握的不是特别熟练,但是一节课结束,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仅仅在思想和方式上进行改变还远远不够,课堂上的热闹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课堂,我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坚持自己的理念,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