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实践探索>>情境交融 趣味学诗

情境交融 趣味学诗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9
 

情境交融 趣味学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艳萍  

好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一池挨挨挤挤的别样红的荷花,其诗作意图值得人揣摩,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成了这课教学的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突破难点。  

一、             趣味品析,揣摩意境  

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绝非其他时候可比,诗人和朋友林子方畅谈了一夜,送朋友从寺中走出,看到眼前的荷塘图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的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难道大诗人也有走题的时候?你能大胆地假设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畅谈自己的观点,作者这是借景抒情,那荷叶无穷无尽,意味着友谊常绿,情思不断;那映日荷花别样红,言下之意是杨万里和林子方的友谊也特别深厚;莲叶,谐音恋恋不舍,明为送,实为留啊……  

没想到孩子们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了一些深意,“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朋友啊,一定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我会一直想你的?”我故意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度递进。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再接再厉,有一位同学终于明白了:我想,杨万里和林子方都懂,但不用说出来,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呀,一首简简单单的诗,足够了。  

老师的提问激起思维的矛盾冲突,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去深入地思考,从文字中去发现真情。但学生的思维又往往是肤浅和零散的,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不断地去追根究源,领悟隐含在平淡后面别样的真情。这对学生的做人处事和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二、             情境交融,诵出诗情  

  理解了诗意,要把这种情感读好,也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之一。为了帮助学走进诗中,和诗人杨万里一样把这份情表达好,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你们是杨万里,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林子方,我要走了,做官去了,来,用这首诗送送我,好吗?怎么送,坐着送?眼睛看哪里?该怎样看着我?(含情脉脉的、深情款款的、情真意切的……)来,吟诵这四句诗吧!  

    角色朗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读书方式,今天恰到好处地运用,也许这会成为学生难忘的一刻。  

三、             入境练笔,表达真情  

酝酿了那么多的感情,总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这既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堂适时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这一课教学也不例外。  

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这就是别样的荷花,这就是别样的西湖,这就是别样的送行,这就是别样的杨万里。林子方有这样一位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现在你就是林子方,此刻你想对杨万里说些什么?可以写自己的话,也可以借助积累的诗词,甚至是你喜欢的歌词来表达你的情怀。  

在轻音乐中,学生进行练笔,效果比较好。  

学生写完交流评价完后老师激情小结:亲爱的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朵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读诗吧,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古诗教学在传统的观念来看就是理解诗句,感悟诗情,背诵诗歌,因此一般老师教得比较单调,学生像小和尚念经,学得比较枯燥。其实我们站在学生角度去解读教材,我们就能发现他们脑海中有好多问号,而打开这些问号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老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价值,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教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智交融,也使课堂趣味横生。  

当然,随着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逐步提高,其实不断地挑战着老师课堂的教学机智,教学相长,我们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提升。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