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想象式解读 走进人物生活
补白想象式解读 走进人物生活
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艳萍
现象:
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片断
师:司马迁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刑罚是残酷的,其实,司马迁遭受的不仅仅是酷刑的折磨,你知道他还会遇到哪些不幸呢?
生:人们对他指指点点冷嘲热讽。
生:在牢狱里吃不好穿不暖。
生:许多朋友都离他而去。
……
师:是呀,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成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是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师:后来为什么司马迁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生: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鸿毛指什么?
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泰山指什么?
生:因为承受不住挫折,打击而死,就轻于鸿毛。鸿毛指很轻的,没有价值的。
完成了史记,有意义的死就重于泰山。泰山是崇高的,伟大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生:一个坚强的司马迁.
生:一个意志坚定的司马迁.
生: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
师:,司马迁深藏屈辱,顽强地站起来了,他选择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司马迁是如何忍辱负重地写史记的呢?
(生想象写话,然后交流。)
生:在炎热的夏天,司马迁在专心致志地写史书,许多蚊虫在他耳边嗡嗡作响,还不停地叮咬他,他的手上、脸上都起了许多包,可是司马迁还在不停地写着,写着------
生:到了夜晚,牢房里静悄悄的,司马迁在油灯下奋笔疾书,有时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但他想起了自己的耻辱和父亲的嘱咐,又继续写起来,直到油灯用完-----
生: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司马迁的手都冻麻了,他还是在不停地写着,写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精彩的描述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发愤、发愤、发愤。
评析:
人物是文本的灵魂。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好人物,如何走进人物内心呢?补白想象式解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读方法。文本语言凝炼,给读都留下了许多“空白”,要深入解读文本,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就得试着链接文本已有的关键词句,进行想象化“补白”的方法,共同走进人物的生活,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文章内蕴,获得与文本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效果。上述教例中进行了两次想象补白,一是想象司马迁遭受的不幸,感受司马迁内心的痛苦。二是想象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情景,体会司马迁的意志坚定。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就能感悟到发愤就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打击的时候依然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发奋努力。一个坚强的灵魂在学生面前逐渐清晰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