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实践探索>>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录入者:佚名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04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新安小学   刘笋  

  一、 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生命潜能和可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概念的教学,教材中这两个概念讲的很简单,只用举例法笼统的说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学生对两个概念的认识是肤浅的,根本不能正确地建立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果教师空泛的讲,学生不但积极性不高,而且也不能真正明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活动:先让学生剪好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纸片,学生都知道这些是平面图形。接着,让学生用这些纸片以及早准备好的小棒、胶水、剪刀等材料,把它们变为“大的”物体,看谁会变,谁变的好,谁变的多。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立刻表露出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着,争论着,操作着。不一会儿,多数学生做出了长方体、正方体;还有的做出了圆柱体,竟有一个同学做出了暂时叫不名的棱椎。学生看着自己的杰作是“洋洋得意”。老师不失时机的问:你们的那些平面图形哪里去了?学生纷纷说着自己做成的物体的名字。那变出的这些大的物体属于什么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抢着说:变大了,变粗了,变高了,变厚了。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平面图形不占空间,而立体图形占据较大的空间。从而也就正确地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在问、想、做、议、悟的师生协作中进行,从动手操作到发现,均由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探索发现,整个过程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进行,自主探索,自得其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二、巧设练习,让学生感受练习之乐。 
  ( 1 )练习要有趣味性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使之在欢快兴奋的气氛中学习,这样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后,本人以游戏的形式,设计了一个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具体做法上这样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中有许多不同的事物。要求学生围绕“把什么看作单位‘ 1 '?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进行思考,从图中选取不同的事物,以“看谁说的分数多”的形式进行练习。比赛结束后,答对的同学可以到老师处领奖品。拿奖品时,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拿奖品。如拿奖品总数的 1/9 1/8 1/6 、 ……按要求取对奖品的,奖品就属于他,拿错的不给予奖品。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当中,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同时能够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爱学数学。 
  ( 2 )练习要有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如,课堂练习“两列火车从相距 250 千米 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 2.5 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评价标准是:能用一种方法解答的奖一个 A ,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的奖两个 A ,能用三种方法解答的奖三个 A 。同一道题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这样的课堂练习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