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开天辟地(第一课时)(张云)
13、开天辟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导“辟”“竭”的书写。
2、学习书后第四题,感受对偶的写作手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已经读过许多神话故事,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幅画,每幅画里都藏着一个神话故事,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找出来。
(相机追问: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些故事?)
2、神话故事充满神奇与幻想,故事中的人物都很了不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为类的老祖宗,他就——盘古。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板书课题“开天辟地”(教学生字“辟”左右结构,“辛”字部,注意左边的写法)
3、“辟”是“(开辟)”的意思,“开天辟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开天辟地,多么有力量啊,再把课题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
(一)过渡,引入文本
1、在盘古没有开天辟地之前,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这样子的,师引说课文第一段内容。(屏幕出示)
2、“混沌一团”是什么意思?
3、你能想象一下,混沌一团是怎样的情景吗?(学生说一说)
4、小结板书:昏天黑地。
5、带着想象,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6、过渡:这是一个昏天黑地的世界,这里沉睡着一个巨人,他就是——盘古。(板书:盘古)他是怎样天辟天地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把字音读准,并想想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二)、整体感知,疏理课文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检查反馈:出示词语
A、合拢 裂开 崩裂 破碎
B、混沌 血液 长柱子
C、轻而清 重而浊
冉冉上升 慢慢下沉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二读课文:读后,在小组里轮流说说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4、全班交流
5、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中,你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6、出示:大神见身边……
7、指名读一读这一段话。
8、出示词语
左手持凿 右手握斧 猛劈猛凿
(1)齐读词
(2)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理解“猛”字,配上动作再次朗读。
9、师引说:
这时只见巨石崩裂,天地现了:出示(轻而清…………)
10、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这句子怎么样?
师:轻而清,这是天的感觉,飘飘渺渺;,重而浊,慢慢下沉,这是地的感觉。
男女生分读
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在这片新天地里,再读读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11、小结:
这句话意境优美,句式整齐,前半句和后半句字数相等,意思也相对应,像这样的句子,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到吗?
12、划句子,交流并小结。
13、过渡: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和地分开了,盘古就——(出示文字:头顶天,脚踏地) 他像一个“巍峨”的巨人(出示“巍峨”)
“巍峨”两字有什么相同地方?都是山为部首的字,让人什么感觉?(高大、雄伟)
14、“巍峨”这词一般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可这儿都是用来形容盘古(出示画面)看!这个巍峨的巨人。据说盘古的身体撑在天地时,最长长到9万里长,真是一个巍峨的巨人。朗读。
15、引入成语“顶天立地”。看着这巍峨高大的盘古,我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一个成语——板书“顶天立地”。
16、引读:
盘古开天辟地后,一站就是几千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微笑倒下了。
(出示语段,理解“精疲力竭”,书写“竭”字
17、出示画面:他的身躯化成了世间万物:(出示画面),
跳出文字:光芒万丈 皎洁明媚 三山五岳 纵横交错
万顷良田 雨露甘霖
过渡:同学们,这些词语多美呀!快,美美地把它读一读。
18、指名读,想象画面自由读,欣赏读。
19、这些词语都在课文第7小节中,我们把它送入课文中,再美美地读一读,喜欢的地方你可以多读几遍。
20、学生朗读
小结引出“化身万物”并板书
四、全课总结,设置悬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指板书)
2、了解了课文的脉络,你能按这个顺序来简要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3、课文一句话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出示:就这样,……)这句话概括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齐读。它在文章的结尾,又总结了全文。
4、今天这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了盘古……。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下堂课继续听姜老师为我们讲述这个神奇的故事。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继续收集你喜欢的神话故事。
板书:
昏天黑地
盘古 |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化身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