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谈重点句的教学
武进区新安小学 刘艳萍
随着小学语文学习年段的升高,学习要求也逐渐提高。小学5、6学段在前两个学段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学习目标。同时,我们也看到教材在编写上,越到高年段文学性越强,含义深刻的句子也越多,往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成为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情感的钥匙。那么,如何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呢?
一、以读先行,然后再谈理解。
课文中直接描写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句子有三个,分别是:“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抓住这三个反复写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句子,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找一找。在文中找出这三个句子。
2、比一比。教学中可以把前两个句子合起来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写的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相同点是都写衣袋鼓鼓的,装的都是昆虫、小石子等东西;捉昆虫的时候都是兴致勃勃的。不同的是:第一句写的是法布尔把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第二句则是他背着大人干的。进而引出父母责骂法布尔的两段话,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应有的语气,再进行分角色朗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
3、品一品。 前两个句子,分别出现在法布尔受到父母责骂的前与后,形成前后呼应。这样写,意在说明不论是什么时候,即使是遭受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4、说一说。最后一句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含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必须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描写,深入文章内核,可以利用“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设计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塞满了的哪是昆虫呀,分明还塞满了。”这样,既可以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沉锚”原理吧,正因为开始学习时对这些难理解的句子反复练读,有所铺陈,所以孩子很自然就把难点集中在这些句子上。继而再读,这些句子烂熟于心,一会儿回到课文中、回到生活中体会就不必再反复提示哪一句了。然后在小组里由学生议论句子的意思,准备交流。这是理解的一般层次。
二、抓住关键,品味涵泳含义
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丰富的句子,如:
1、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小法布尔捕捉“纺织娘”是如何辛苦、不易,课文没有具体描写,只是作了这样的简要的描述。但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却是丰富的内容,如发现的喜悦、等待的烦躁、寻找的艰难、捕捉的不易、收获的快乐等等,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循着想象之路,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走进法布尔的心灵世界。请看教学片断:
生:我从“三天前”、“终于”这两个词也体会到了他的着迷。
师:“三天前”、“终于”,多么不容易。透过这两个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法布尔蹲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小虫子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还是不肯放弃。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好一幅耐心等待图!
生:他还轻轻地拨开草叶,竖起耳朵细心地听着,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希望找到那只会唱歌的小虫子。草尖划破了他的皮肤,他却忍着、坚持着。
师:好一幅细心寻找图!
生:突然,法布尔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唱,他蹑手蹑脚地向前走,猛地一扑,衣服弄脏了,可那只调皮的小虫子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却早已逃之夭夭。他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着。
师:好一幅用心捕捉图!
生:直到第三天傍晚,他才又发现纺织娘的影子。他心想:这一回,你休想逃出我的手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前进。快到了,他屏住气息,放慢脚步,双手猛地一合,接着兴奋地叫起来:“哈,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
师:好一幅开心收获图!是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啊。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难怪他抓到后那么高兴呢。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体会法布尔此时的心情。
2、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这句话中,“放”、“包”、“装”、“打算”等寥寥几个动作的词,就把法布尔爱护昆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迷恋昆虫的小孩子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并强化朗读指导,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
教师要适时抓住切入点,让学生联想,文字在孩子的眼里丰满起来,才会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
三、联系生活 抒发感悟
学完课文,你觉得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对你又有你什么启示呢?由课本到学生生活,让学生明白大自然是有无穷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自己也要像法布尔一样做个热爱大自然,做事执着认真的人。这样,就变单纯的理解文章的语句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情感体验,从而才能达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