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感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感
武进区新安小学 姚小琴
在寒假,我看了一本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书。这本书让我看了爱不释手,感觉就是雪中送炭。它说到我的心中去了。看完这本书,让我这个身为父母还是身为老师感觉都很受用。
这本书是美国作者海姆.G.吉诺特写的,里面具体的讲了父母和孩子讲话的技巧等一些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在书中,他就像古代的智者一样,用比喻、寓言和警句散播着他的智慧:“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
在书中他提到:没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父亲会说:“今天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向我的孩子大嚷大叫,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会再次的爆发。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是啊!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然后我又想到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在平时对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这些感受:我认同成年人和孩子都是人,孩子应该受到与成年人同样的尊重。我不喜欢体罚孩子,不过偶尔还是有的。遇到孩子犯错,我多数选择讲道理。对无理的要求我会选择拒绝,不怕孩子哭闹。孩子有情绪是被允许的,但要限制行为。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批评和惩罚是需要的,但是能鼓励的还是应该鼓励。至于能否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那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的“慧眼”了。一直记得这样的一句:我们的身边不缺乏美,缺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同样如此。与定性的赞扬一样,对孩子定性的批评也是不合适的。我们拥有“贴标签”的特权,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使用,特别是在与孩子面对面的时候。孩子具有独立人格,他不属于任何人。即便我们是生养他的父母。孩子应该服从的是规则和纪律,而不是家长本身。每个孩子都不同,这些可贵的不同正是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根本。应该允许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或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做老师的在尽到教育的职责后,能做的——只有等待。
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后,我也常常提醒自己,出现问题时先冷静,多理解对方,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用陈述句少用反问句。昨天也和老友聊天,她的倾听和开解也让我有所开窍,不能改变别人的时候,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晚上回家后,我尝试着改变,发现效果确实明显。真的,你对别人笑别人也会对你笑。昨晚我跟我儿子为了什么事又开始争论起来,可当我面带笑跟他争时,他也忍不住笑起来,我们就不会再像原来那样越争越厉害了。我再笑,他已忍不住笑出声来了,真的好可爱!
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如何跟孩子沟通的三大法宝:一、能够先理解孩子,想他所想;二、不随意责怪孩子;三、不要总是告诉孩子如何改进。
这本书还有很多的经典,我将继续去慢慢的品尝它。
20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