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武进区政平小学 戴晓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通过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练笔,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练笔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提升点: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刚刚我们背了许多首古诗,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我这里出示的古诗。
出示:
出示一幅画:关于《题秋江独钓图》的画
再出示一幅画:关于《绝句》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牧)
看到诗了吗?真了不起,这就叫“画中有诗“啊!(出示)
再来看幅画吧,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看这首诗里有画吗?画面中有什么?
是啊,(出示画面)寒山、白云、枫树等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原来诗中竟然有这么美的画面!出示:诗中有画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从这首诗里有画么?画面中有什么景物?
先别急,认真读一读古诗,出示要求:
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圈划出诗中的全部的景物。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一读古诗,正音。(预设:卷地风是指席地而卷的风,同样下一句和卷地风相望湖楼都不能拆开读)
2、看看课题,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预设:醉字如何正确的解释?(酒醉)你认为酒醉的程度怎样?(醉得很深:酩酊大醉 烂醉如泥 大醉,烂醉,沉醉;醉得很浅:似醉非醉 小醉 浅醉略有醉意)
3、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除了景,还有谁?同学们看看你圈划的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交流,了解作者写诗的顺序,雨前、雨时、雨后。)
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连续地展示了动态的画面,画面中的每一个景物都是动的。你看看这云有什么特点?
(黑 )你从哪里知道的?(比喻)什么比作什么?(重点出示翻字)这个比喻除了看出黑还能感受到什么?这样的比喻还有吗?
“跳珠”把什么比作什么?(重点出示跳字)从这个比喻上你能看到什么?
雨点打在船板上溅起的水珠,跳动着,像珍珠一样漂亮。
小结:这两个比喻还真是妙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和雨珠的动态美。
那么这么多的景物连起来一定是非常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它们描述出来吗?
三、品读古诗
1、给你们六分钟的时间,选择画面写下来,可以写第一二两句,也可以写三四两句的。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交流的时候用心听,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些?
一二句交流:
苏轼泛舟湖上,边饮酒边观景,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那黑沉沉的云就像打翻了的墨汁,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散去,可是还没来得及遮住山头,豆大的雨点就落下来了,没有目标,拼命向地上打去!雨愈下愈大,急促的雨点打入湖水中,湖面上水花朵朵;雨点打在船板上,啪啪作响,溅出的水花像白色的珍珠;雨点还打在苏轼的脸上,脸上生疼生疼的。整个天地就是雨的世界,白花花的一片。
在交流中,通过赏析,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排比、比喻、拟人、人景交融等)
三四句:猛然间,一阵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苏轼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天连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这般的美景,这般的变化,让苏轼诗兴大发,情不自禁挥毫泼墨,即兴写下:黑云翻墨……
小结:我们能从诗中看出画面,非常了不起了,但更了不起的是能否把画面放在脑子里通过朗读读出来,这种朗读的境界想不想挑战?
4、朗读练习
5、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关注一点,哪个地方他读得特别有画面感,你要取他人之长读出来!(你很了不起,取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学习能力)
6、指名朗读二三个学生
7、配乐朗读
三、走近诗人
1、非常高境界的朗读,一方面归功于同学们的聪慧,另一方面得归功于这个写诗的人。谁写的?出示: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什么叫理趣?
那这首诗给你什么启示呢?
(大自然中的暴风雨我们要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要怎么呢?)
是的,苏轼啊不仅会欣赏大自然中的暴风雨,在生活中,他屡次被贬,但却能坦然面对。你瞧他被贬在杭州,不仅关注民生,还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文。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来,咱再来欣赏一首他在杭州写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读了这首诗,你能感觉到苏轼喜欢西湖吗?你从哪里感受到?
(预设1:片名“饮湖上初晴后雨”之"饮",是苏东坡将美景喻为美酒的神来之笔,将“观看”到西湖的景色当成了醉人的美酒,而他呢则把西湖美景美美地“饮”入口中,你感受了什么?那再看看今天我们所学古诗中的“醉”,你又有新的理解么?)
(预设2:“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苏东坡在杭州待了三年,与我们常州渊源也非常深。
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
四、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走进东坡公园,寻访名人遗踪。
2.搜集阅读苏东坡的诗歌,感受其诗歌多样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