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向和角度确定位置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4单元
用方向和角度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没有距离。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引出新的方向词。本单元先后教学四个方向词,它们是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词是人们约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变化。
例1联系原有经验,航海情境图上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教材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引出了两个新方向词。在原有方向知识基础上认识新方向词,有助于理解词的具体含义。北偏东即正北往东偏些,北偏西即正北往西偏些。理解了北偏东、北偏西,再认识南偏东、南偏西就容易了。
·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北偏东仍然是较宽的范围,用来表示方向还不够精确。教材指出“从航海图上可以看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这里的北偏东30°方向表示了轮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灯塔1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因此,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北偏东30°讲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哪里是灯塔1?于是,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轮船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准确地描述了灯塔1的位置。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能够确定位置。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能够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还掌握了比例尺的知识。本节课综合应用已有的经验,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
再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会有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等方向,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以及相应的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物体所处位置的实际距离。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个新的方位词,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位置中角度的测量。
【教学准备】课件 (ppt) 学生练习纸 量角器、直尺、实物投影、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学生看,老师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图示描述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东北方向。
谈话:经过勘察,事发地的位置在这里(出示),如果我们以中国护航编队为观测点,(出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吗?
汇报前测结果:指名说(东北方向)
谈话:接到指令后,中国护航编队派出船只前往事发地。同学们仔细观察。
媒体演示:军舰往东北方向行驶。
4、引发冲突:到达事发地没有?你们不是说事发地在护航编队东北方向么?船只也是往东北方向行驶,为什么没有到达事发地?
谈话:看来,用我们原来的方位知识: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还需要说清什么呢?小组交流。如果利用这样的描述方法,中国护航舰艇能否顺利开往事发地点展开营救,请说明理由。
集体交流:(指名说,距离、角度)
问:距离怎么来确定?方向和角度怎么来确定?
二、自主探究,提炼建模。
1学生尝试用方向距离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小组交流前测结果)
预设:1、事发地在军舰的北往东偏30°方向6千米的地方。
2、事发地在军舰的东往北偏60°方向6千米的地方。
3、事发地在军舰的东北方向30°方向6千米的地方。
4、事发地在军舰的东北方向60°方向6千米的地方。
5、事发地在军舰的东北方向方向6千米的地方。
2、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确定位置的方法。
(1)收集学生多样化的思维结果,统一认识,激发再一次的矛盾冲突。
A、统一认识共同点:6千米,是怎么确定的?(比例尺的知识的运用)
B、角度的测量,有什么好办法。(测量60°量角器水平摆放比较方便,测量30°量角器垂直摆放较方便。)
C、引导比较:3、4种说法还是不准确。
(2)不同点引发冲突,激发探索规范描述位置的方法。
不同点:这四种说法表述方向,你觉得怎么样?
启发:刚才同学们的说法有的不准确(3、4种说法),有的容易让人误会(1、2种),因此有必要用一种统一的说法来描述位置。
总结:我们用方向和距离来精确确定位置。要做到三个统一:方向描述要统一,角度要统一。距离要统一。
(3)学生自主构建,理解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启发:同学们觉得哪一种能让所有的人都接受。
提示:背景知识介绍,航海上用指南针指引方向。
(4)学生小组交流,构建“北偏东”的表达方式。
集体交流,统一认识,用北往东偏30°符合国际规范。(指南针确定南北方向)
总结得出
正确描述事发地位置的方法: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
生:齐读:
师:关于这句话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北偏东是一个新的方位词,你能试着用手势理解一下吗?(指名说)
借助手势理解“北偏东”方向:从正北慢慢偏向正东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手势表示、
师:北偏东就是,从正北慢慢偏向正东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一起用手势理解一下。伸出你的右手。从那儿开始,慢慢偏向,这就是,也是我们原来学习的(东北方向)
3.认识“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那东北可以称为北偏东,(指西北方向)这个区域 可以称为( )边说边手势表示。
(1)借助手势帮助理解 “北偏西”、“南偏西”、“南偏东”三个方向。
一起用手势再次表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4、理解:北偏东30°及6千米
(1)师:回到这句话,北偏东30°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指名说
从那儿开始,往东偏离30
从哪个方向偏向哪个方向角度
看来北偏东的角度是偏离哪个方向的角度?
6千米你理解吗?
5、小结(1)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好在哪里?
(2):要精确地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必须说清哪些要素?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板书:(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过渡:正是有了精确的定位,最后被劫货轮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6、.练一练。
过渡:为了保护海上船只航线的安全,许多国家都派出了护航编队,同学们来看,这是 。。。。。。它的位置该怎么描述呢?
(1) 同桌互相说
(2) 集体交流
(3)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说俄罗斯护航舰队的具体位置。(俄罗斯护航舰队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西55度 8千米处。)
(4)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不说北偏西35度
(5) 北偏西55度是偏离哪个方向的角度呢?
北偏东,北偏西,都是偏离哪个方向的角度,都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的。
7、总结: 面 线 点
(1)回顾刚才两个位置的确定,我们发现,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几个要素?
师说明:只说在 “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区域----“面”上,角度确定的是这样一条“线”,只有再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
这就是从“面”到“线”再到“点”的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多层练习,巩固内化。
★情境:中国海军巡航钓鱼岛
师:其实中国海军舰队不仅在亚丁湾护航巡逻,在一些关系国家主权的热点地区,比如说钓鱼岛也开始了正常的巡航。
我们来看中国海军编队巡航钓鱼岛平面坐标图。
1、基本练习。根据图示的信息,准确描述1至4号舰艇的位置。 (完成填空)
①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完成填空)
1号舰艇在旗舰的(北偏东75度)方向(6千米)处,
2号舰艇在旗舰的(北偏西40度9千米)处;(测量角度)
先告诉大家 你要测量哪个角度?
告诉学生量角器的操作方法。
集体交流:她是怎么摆的?指名说。
为什么要0刻度对准南北线
拿出量角器比划,,,,,,,
师说明:我们再来回顾测量的方法。测量前,首先得搞清楚要量的是哪个角的度数,然后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0刻度线一般与南北线重合,这样就能很快读出所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请刚才测量方法有错误的,还没有量好的,再来摆一摆。
3号舰艇在旗舰的(南偏溪30度6千米)处,(给出了60°)。
集体交流:指名说
重点讨论:●3号为什么不是在南偏西60度方向。
南偏西是哪个角度,手势表示,
●4号所在位置的角度的测量:(有什么好办法:对角相等)
2、拓展练习
(1)根据提示确定日本巡逻船和钓鱼岛的位置。
事实上中国每一次巡航钓鱼岛,日本巡逻船都会出现。(出示)
日本巡逻船在2号舰艇的北偏东20°方向6千米处。
钓鱼岛在旗舰的北偏东20°方向6千米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总结:确定位置 还要先确定观测点。同时板书(观测点)
四、反思小结,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反思课堂。
2.完善知识体系。
在二年级,我们要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可以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到了五年级,我们又学会了用更为简洁的方法数对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再到今天,当我们走出教室,来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我们还学会了用方向、距离来更加精确地确定位置。同学们感受到了吗?我们研究的空间在不断延伸,视角在不断扩大。但不管是哪一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我们目前学习的还只是如何在平面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不久之后,当我们走进初中的大门,确定位置还会与我们重新交朋友,相信那时候它带给我们的肯定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更加精确)
面 线 点
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
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
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
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设计意图】
1、创设合理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学习。
由于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学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创设学生熟悉的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统领本课知识的学习。
2、展现多样化的学生思维,引发矛盾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本节课设计了两次矛盾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明晰,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同时在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位置,又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矛盾冲突,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明晰,用规范的表述方式的必要性。沿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3、有效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中对于角度和距离的测量,需要让学生经历。其中对于角度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测量的角度一般只需要把量角器水平摆放)会对本节课的测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自主构建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学生会测量30°和60°两个角度,60°学生比较容易测量,30°测量时,引导比较如果不把量角器垂直摆放,读取角度的数据,就不太方便。引导在操作中感悟,比较方法的优劣,同时为后续北偏东的由来做铺垫。使学生通过操作积累经验帮助理解确定位置新的描述方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