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专题网站>>构建快乐课堂的行动研究>>研究动态>>《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录入者:许亚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2
 

《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描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好景象,展示了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动人场景。读着课文,就犹如亲身游历了梅花山。我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就想,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好课文,因此我在课上花了较多的心思去指导朗读。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读,说说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他们或多或少地谈到了梅花开得“多”,梅花开得“美”,梅花开得“香”,至于梅花开得“早”则无人谈起。(我觉得孩子们答得全不全面不重要,答得到不到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鼓励孩子们就从“多”、“美”入手找出有关的句子,他们先找到了第二句: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通过看图,孩子们理解了什么叫“挨着”,“挨着”就是靠得很近。他们说:①梅花们在说悄悄话呢!②它们在一起做游戏。③它们在一起唱歌。④小梅花们争着在比谁最美呢!(在孩子们的眼里 ,梅花们成了自己,他们也忍不住去凑热闹了。)这句话把梅花比作了彩云,从中我们又读出了梅花的“美”我问孩子们:你觉得梅花美吗?走近看,那一朵一朵的梅花又是什么样儿的?在交流“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开始并不能理解“晶莹透亮”这个词,我就多媒体投放梅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孩子们很快理解了这个词,体会到花的特点,接着我又拓展延伸了一下,问:你见过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他们马上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原来梅花有这样的质感,真是美丽极了。  

开始孩子们没有感受到梅花开得“早”这个特点,在教完第二、第三句后,我直接出示第一句“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说课文第一自然段还有一句话。(引读)读了这句话,谁来告诉大家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答案就在句中,孩子很容易找到了“早春”一词。然后问 “早春”是指什么时候?一个孩子说“春天的早上”,真是跌破眼镜,再喊一个还是一样。终于有个孩子说“是刚到春天的时候”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词语的确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再问为什么人们称梅花为“报春的梅花”,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就容易理解了。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去花博园秋游时人山人海的情境等等,有个孩子还说出了“人流如潮”这个词。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孩子们尽情地抒发着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我顺势说作者看到了这样的情境,觉得梅花山像什么了呢?孩子们也立刻明白了“欢乐的海洋”是怎样的一种情境。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展示了许多优美的梅花图片,再加上音乐的渲染,适时的引导,孩子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里,边读文边品梅,尽情地享受着欢乐。绽放着满山梅花梅花山,真是个令人无向往的地方。  

<!--EndFragment-->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