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
《寻找教育原生态》这部著作包括160篇文章。作者精心串点,给读者讲述了6个方面的教育故事:点燃照亮人性的教育明灯,煎熬学校管理的苦味良药,打造推动地球的擎天巨擘,制作花色齐全的课堂大餐,串起体验活动的密密脚印,营造宁静和谐的家庭港湾。这160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形式——都是先叙述一个故事或一种现象,然后再发表议论,最后写自己的反思——以这种方式呈现,让我们既可以和故事中的人物共同品尝教育的人生百味;又可以聆听诸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大家“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的呼喊;还可以洗耳作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教科书,不是考试卷,不是象牙塔,不是古纸堆;更是一段生活,更是一个过程,更是一味体验,更是一种创造”的探讨与见解——书中到处不乏这种像哲理诗一样的语言,使人一扫沉重郁闷,顿感轻松愉悦。
一卷在手,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它道理深刻、观点新颖——作者高峰是个典型的“思考型”的作家。我想,为了写好这本书,他肯定把思维开掘到最深处,把握到事情的精髓,挖掘出事物的真谛,而不是浮光掠影。他在《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顺从意识”是一枚苦果》、《“学历”与“学力”》、《“×”号是谁的发明?》等文章里,都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正因为它是作者深刻思考的折射,所以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能引起人们共鸣。《寻找教育原生态》中作者从故事里提炼出的,是异乎寻常的新颖观点,有很多是反传统的,比如《狗尾续貂》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扼杀孩子想象这种现象;《教鞭何时变成道具》里批判的是实行高压现象,并否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说法。有几个片断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作者这样写道:“对于孩子,不需要讲太多的大道理;有时只要奖励给一块糖,可能就会改变他的一生”——可见赏识教育的作用有多大!有的写道:“我们与杜威失之交臂,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如果当时我们不照搬苏联模式,而是按照杜威模式办学,按照建国30年能够出一名诺贝尔获奖得者的世界规律,我国该有多少世界级的科学巨匠产生,然而到现在我们建国50多年了,仍然没有人登上诺贝尔领奖台,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和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这观点可谓大胆而又新颖!新思想,新观点在《寻找教育原生态》里随处可见。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熠熠闪光的原因所在吧。
这本书所呈现的作者的教育经验里,我学到了两点:我发现作者特别善于营造教育性的环境。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孩子天天走过的校园里。于是他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说话”,比如教学楼的门厅里写上“书香校园”四个大字;把前面一幢教学楼叫做“崇德楼”、后面的教学楼叫做“厚德楼”、中间的广场叫做“德馨广场”,新学期第一天,他就邀请家长在“德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上他说:“每当走过‘德馨广场’的时候,请老师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行为是否展现了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想从此以后,这个广场就变成了育人的场所。他还对学“女红”、练书法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阐发得细致入微,他配置了教材,聘请老师——尽一切所能营造环境,开发了“女红”这门课。为了给学生营造外语环境,他聘请了几位“洋”老师,创建了“美国城”,为此他必须付出每年125万的高价。另外,我还发现,作者很注意体察“洋”老师的教学形式,并不断将中西教学文化进行着“较量”。在一次夏令营的开营式和闭营式中,中方教师面对孩子们的激动与吵闹一再喊:同学们,静一静,不要说话了;而美方教师却用一首歌曲集中了孩子们的声音,平息了孩子们的吵闹。在一场圣诞晚会的安排上,中方教师按照常规提出选拔几个优秀节目,让个别孩子做演员,使大部分做看客;而美方教师则坚决要求让全体孩子都参加,把晚会办成所有孩子自己的晚会。这些文化差异还表现在“洋”老师处理师生关系、处置突发事件以及上课方式等方面。就这样,高峰不断对我国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敢于正视我们的毛病,从外国老师身上汲取教育文化的精华。所以他们的教育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校园被经营得流光溢彩。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来,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不断努力着——为了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学习,亲自设计了能分能合、美观方便的彩色桌椅,每个桌子是三角形,四张三角形桌子则可以拼成一组四边形,采用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桌子和椅子的颜色相一致。他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孩子的书包里其实有很多不必背回家的累赘,为了减轻书包的重量,他专门为学生定制了轻便的小书兜;为了解决孩子大热天戴红领巾的问题,他订做了别在胸前的“红领巾徽”。仅仅是因为发现有学生在路过校长办公室的时候会好奇地往里瞅一眼,他决定把自己的办公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参观,看看校长办公的情况。如此种种,读者在书中俯拾即是。这些做法,都不是什么“大事”,而是散落在身边的琐碎的小事,但是如果没有爱心、没有教育头脑,它们将悄然错过。但是,正是这些小事,才蕴含了幸福教育的真正精髓。
对于什么是“原生态”的教育,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正面作答,虽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最终没有总结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很惭愧自己充其量只是个“读者”,还不是“知音”,毕竟走进作者的内心很难。所以我们要更用心地去读这本书,督促自己走出浅薄,像作者那样深深地思考,孜孜地追求;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有心实践,有心研究,有心总结,有心创造;实践教育的人很多,反思教育的人可要打个折扣,而开拓教育境界就更高了。
——“十年磨一剑”,迎着教育的曙光一往无前!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