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案例
《三袋麦子》教学案例
新安小学 冯春华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因素之一。
(教学片段):讨论课后习题4: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猪、小牛、小猴都得到了一袋麦子,可由于他们的做法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你最赞成谁的做法呢?
学生1:我最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他把麦子种下了地,第二年收获了一大囤的麦子,他一年也吃不完了。
学生2:我也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他很聪明,他的方法很好,像小猪、小牛的话,他们的粮食早晚要吃光的。
学生3:(支支吾吾)我觉得小猪的做法也蛮好的。
(很多学生都发出了笑声)
教师:每个人的观点都允许不同,我们听听他的理由吧!
学生3:因为小猪这样做的话,他可以最快地吃到好吃的东西,过个好年。再说,好吃的东西谁不想吃啊?
学生4:他说得没错,但是如果像小猪这样的话,他只能吃到一点点好吃的,如果像小猴的话,他就能一直吃到好吃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小猴的好。
学生5:我觉得小猪、小牛的做法都可以,但最好的还是小猴,他的眼光最长远,而且他还想到让土地爷爷带一些回家,要报答土地爷爷。
学生6:我想说,小牛也蛮好的,他很节约。
学生7:我觉得小猴的做法最好,但是如果他们的做法能合起来就更好了。
教师:在讨论中,大家有不同的想法,而且都能说出道理来,思考得很认真。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1:我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收获更多的麦子。
学生2:我会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做成食物过年吃,一份保存好,还有一份种下地,这样,我不仅能吃到好吃的,而且又能收获更多的粮食。
学生3:我会把一点点麦子磨成面粉,一小半保存好,准备吃大半年,还有一大部分种下地。
教师:你们都是有计划、肯动脑筋的孩子,比小猴还聪明。如果土地爷爷知道你们这样做,肯定会更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