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6-26
 

 

感悟意境,涵咏真情——《9、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于永正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母亲的恩情》又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课前,我发现很多孩子对文中的古诗已经很熟悉了。如何根据“文”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孟郊产生情感的共鸣,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堂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得以有效地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语文是感性的,是一种文化的解读,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在文中潜心涵咏,感悟文本的人文性。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不管是“文”还是“诗”,处处都洋溢着母爱的光辉和游子的感恩之情。教学时,应注意“诗”“文”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读好13自然段便能使他们较好地借文悟诗了。学习第一自然段,可以借助课文插图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联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让学生说说母亲还会想些什么?通过情景想象,让学生体会母亲为了儿子不辞劳苦以及对将要外出的儿子十分不舍的情感。教学第二自然段,可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说说当孟郊听着母亲临别的嘱咐,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跟白发”,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学完一、二自然段,可让学生读读《游子吟》,说说这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哪几句诗的情景。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与各句诗相对的句子,然后“诗”、“文”对照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文”中表现出的情意。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还应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材料感人的精神内核,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了这篇课文,可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想想妈妈为你做的一件件事情,挑一件印象深刻的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想:有了浓郁的感情积淀,学生才能很好地进入文本意境,引发情感共鸣。而我们的课堂也才会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情感,趣味盎然。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