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学案例
师:今天早上,我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不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方法与往常可不一样,老师将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制定学习目标,然后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生:(诧异)啊?
师:别担心,你们一定能行的。这个目标怎么制定呢?我们可以以课后的思考题为依据,认真地读读思考题,想想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会的,哪些问题我们还没探讨的,或者是哪些问题是你们在读文中产生还没得到解决的,都可以作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现在开动你们智慧的大脑,边读边迅速搜索吧!
生:(恍然大悟)哦!(纷纷埋头细看起来,不一会儿,举手者众)
生:我们可以讨论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师板书:是什么)
生:我们学完课文后,要认真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板书:谈感受)
生:还要找出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师将这四个词语板书于黑板)
师:同学们的目标定得十分准确。那该怎么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我们还是先理解这四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吧?大家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探讨。
生:我对“将信将疑”不大理解。
另一生马上就接过话头:半信半疑!
师:对。就是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生:什么是“一脸疑惑?”
师:谁理解?可以通过你的表演让同学们明白。
一生上台,满脸不解的模样。
师:看懂了吗?
生:就是不明白!
师:能给它换个词吗?
生:迷惑不解!
师:真棒!那么,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接下来,通过朗读与对话,师生共同解决了剪枝的学问指什么,共同领略了桃园红云片片的美、桃子光鲜红润的可爱。最后,当我问学生:“学完这一 课,你有什么感受吗?”孩子们有的说:“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的说:“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还有的说:“王大伯真不愧为种桃能手。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教学反思:
我觉得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给学生留足空间,问题设计不能过细,所以这节课我就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圈出来。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并作好批注。学生第一个问题完成得很顺利。第二个问题比较大,我担心学生完成不好,又作了细化: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 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学生在全班交流时,习惯在一个地方绕圈子,我很着急,就用问题引导,比如:“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学生根据我的问题能往下说,我不提这些小问题他们就不知该干什么。学生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可感觉学生还必须老师引着走。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调控好课堂,还在困惑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