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快乐课堂--真实
新安小学 冯春华
课堂要不要讲究真实?当然要!在道理上大家都认同,然而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还是热衷于作秀,搞什么“铺垫”和“彩排”,看上去学生回答问题“头头是道”,老师上课也“得心应手”,实际上,学生不会读书,不懂与文本对话;学生没有情感,没有体验和感悟;老师作秀,学生也作假:有人来观摩就积极踊跃,甚至全班举手,举左右手分别表示真明白的和假明白的,老师自己心里清楚,没有人来听课就各自为政。这种课,即使博得观摩者的掌声喝彩声,它也只能算是一场戏,它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课堂的生命在于真实,教学的真谛在于真实。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对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艺术美的赞誉,同时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堂语文课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根治自身教学顽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专家面前真实地展露你存在的问题,请他们毫不留情地给你做思想内源的‘外科手术’,让你在‘痛苦’中脱胎换骨!”在课堂上,薛老师不仅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在专家、同行的帮助下不断获得提升,他也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勇于暴露学习中的不足,而后对症下药。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形形式式的虚假繁荣,薛老师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那种省略复杂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那种用游离文本的煽情替代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失却了真实与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于是,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地倦殆了,我们的教师也慢慢地变得庸俗了,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丝毫没有了本真的激情与奔放。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有人格;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而真实,是衡量人品、课品的基本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