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快乐语文学习课堂的构建
低年级快乐语文学习课堂的构建
武进区新安小学 丁光平
快乐语文学习课堂是指学生能够在愉快中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如何构建低年级快乐的语文学习课堂?她还有赖于每一位语文教师去思考和探究。实践告诉我: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
(一)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路人,应当用快乐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
1、善用“课引子”诱乐。学生对整堂课是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教师新颖、独特、诱人的“课引子”,常常能激起学生探新觅胜的乐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所需求的课题情境。学生有了昂扬亢奋的学习动机,快乐的教学气氛就会悄然形成。
2、常搭“大舞台”激乐。低年级的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形象性、趣味性,设疑问题,求异促变,启迪激乐,努力搭设宽松、和谐、融洽的快乐舞台。方法有悬念设置、谜语竞猜、即兴表演、实验演示、角色扮演、环境布置、叙述故事等,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快乐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记得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一个玻璃瓶、一把石子、半瓶子水的实验演示,带给孩子们的除了直观地认识到乌鸦遇到困难后,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也带来了聪明的乌鸦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的问题,更使整个课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群情振奋,纷纷为乌鸦献计献策……这时候的课堂简直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快乐天堂!
3、巧垫“铺路石”延乐。在语文课的尾声,教师适当的“投石铺路”,可促使学生的回味与向往,延续其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一节课的疲劳感觉,还让他们享受到了课堂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乐园
现代教学论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现代心理学也表明,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较之以苦闷或惶恐的心情参与学习,表现得更为主动。“教学是一种本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要达到“让课堂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乐园”这种境界,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全面实施快乐教学方式。
1、授课方法灵活多样。快乐学习课堂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新颖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兴趣。教学中,如果教师老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就会疲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方法,可运用快乐、新颖又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就拿识字教学来说吧,它是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使原本枯燥、乏味、单调的识字教学课堂充满无限活力与乐趣,读(读字音)、说(说字形)、演(演字义)、画(据字画形状,如根据“网”字画一张简单的图)、拼(拼字游戏)、猜(猜字谜游戏)、做(做动作)、编(编故事、编儿歌、编顺口溜)等灵活、多变的识字方法的巧妙运用,学生们既能做到口眼手脑并用,自主参与识记汉字的过程,又能真正体验到由于认识了未知的东西而感到的高兴与满足。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大多以浅近的寓言、童话、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为主。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有机组合,因“材”(课文)施“法”,融会贯通。像《蚂蚁和蝈蝈》、《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等课文适宜用表演的方法;《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适宜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声、光、像的综合手段,让学生从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中及其自然地自主进入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2、课堂形式不拘一格。美术课、自然课、劳动课……它们的教学可以走出课堂、超越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移到社会生活中去,难道语文课学生就一定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端坐在教室里上?我认为语文课同样能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感受日常生活的纵情欢乐!如教学《识字2 》(苏教版第四册),课文中的词组都是描写桂林的美丽景色的,虽然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韵味,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以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毕竟还是有点抽象、模糊。为此,教学本课时,教师可带着孩子们走进课件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常言道“天地大课堂”。孩子们自小沐浴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中,对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感到非常有趣,还有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更是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因此,将孩子们学习融入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让孩子们走进自然,用心去感受,要比关在教室里,教师费尽口舌讲解来得快乐、轻松、高效。
3、作业形式灵活开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只会磨损孩子们的锐气。变更作业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吸收、理解和感悟,也有利于学生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执教者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设计作业。如学习“识字1”(苏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教师可先后设计与布置如下系列作业:让孩子们通过看书或询问家人去了解“在春天里有什么醒了?”;让孩子们去听一听春天的声音;看一看春天的色彩;找一找春天在哪里;画一画美丽的春天;让孩子们和家人、朋友、同学一起参加植树活动;和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比赛放风筝;背和春天有关的诗歌、词语给家人、朋友、同学听;唱和春天有关的歌曲给家人、朋友、同学听……开放、灵活的作业成为孩子们创新的乐园!
(三)引领孩子进入快乐的语文世界
每一节课都是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新课程教学要打造人文关怀的环境,让学生以旺盛的生命力投入学习;要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的儿童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获得熏陶和精神满足;要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营造展示平台,使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1、力求多学科整合。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语文与美术、音乐、自然、劳动、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和跨越,提倡多学科的有机整合。比如学习《雨点》一课时,可以将语文融合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当中:学生可以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时而欣赏多媒体课件(课件播放有关下雨情景),时而投入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春雨细如丝、柔似水、美如画的无限情趣……也可以一边听《小雨沙沙》的歌曲,一边画绵绵春雨滋润大地,让大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美景图……通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时时、处处感悟、认知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真正实现了学习上质的转变。
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和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记得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前,我很好地将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与教科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那几天,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不绝于耳;以《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主旋律的动画片,学生百看不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还没学,学生就能倒背如流。亲眼目睹学生们如痴如醉般超越、投入的情形,我顷刻间领悟到了当代情感教育倡导的“教育要适应人的向善、向美的需要,让人的情感在伦理亲情、审美快乐、认识兴趣、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的真谛。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我没有把课文中的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而是借助网络资源以情引趣,以情激情,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情统一的和谐优化,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亲眼目睹学生们如痴如醉般超越、投入的情形,我还感受到了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的儿童文化给孩子们带来的熏陶和精神力量;感受到了从歌曲、动画中塑造出的抗日小英雄的形象带给孩子们的感染、鼓舞和振奋!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份幸福!一份快乐!
3、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科书。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发展学生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的措施。课前要努力发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上除了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外,课后更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结合教材的内容,一、二年级可先后开展自主策划怎么过六一和秋游活动;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绘画活动;做家务,写感受活动;画自己的家乡、说自己的家乡、写自己的家乡活动;利用树叶做书签、制作贺卡活动;讲小英雄故事会活动;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等语文实践活动。多彩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使学生的个体才能从自我劳动中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游戏、表演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