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

录入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25
 

武教基〔201326

关于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中小学及有关学校:

  为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结合我区中小学的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的需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校风校貌的集中体现,大力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小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文化建设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活动、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学校活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丰富与促进学校发展的内涵,促使学校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形成鲜明、独特的办学风格,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品位,实现健康发展、高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客观要求,既是办学条件的全面优化,更是办学内涵的充实和提升。目前,我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已全面达到省二类标准,办学水平处在高位状态,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甚至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从客观上要求教育发展的重点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推进,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既能促进教育转型升级,更能丰富教育内涵, 提升学校品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建设有传承性、个性和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全面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2.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学校文化阵地,体现教育功能。

  (2)实效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学生;要全员参与,持之以恒,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特色。

  (3)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培育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

  (4)发展性原则。学校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应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3.目标任务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彰显特色、提升内涵的要求,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结合各种创建活动,规范学校文化活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使学校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力争经过58年的努力,使全区各中小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4.总体规划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各校要科学规划,精心谋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2013年上半年,全区各中小学必须结合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制订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和《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积极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全面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到2015年,全区30%以上的学校把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2018年,全区大多数中小学形成具有鲜明个性文化特征的特色学校,到2020年,各中小学自觉走上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之路,建成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有较高声誉的优质学校。

  三、深刻领会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等。

  (一)营造独特与典雅并举的环境文化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区位特点、时代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让学校的环境文化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体现,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自然景观建设要达到美化、绿化、净化、香化的要求。校园人文景观的规划布置,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做到人文自然相得益彰,使学校精神植于心灵,隐于校园,溶于言行,形成雅致谐和的校园环境文化。

  (二)构建民主与规范融合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必须符合《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及上级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实际。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民主、人本、和谐的学校制度,体现办学理念,融合办学特色,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执行、落实、监督和奖惩的机制。要体现人文关怀,要利于激发师生员工的个性化和创造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不断提高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水平。要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

  (三)塑造师德与业务并行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和文化特质,是维系教师团体的精神力量。师德和业务并存的教师文化可以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进而形成教师群体学习、民主、合作、进取的氛围,学校也得以更好更优地发展。学校教师文化建设中要弘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良师德;鼓励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教学反思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及教育教学研究等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能力,学校要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唤醒教师的文化自觉,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做行动的实践者、实践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优良的师德和精湛的业务是建设学校教师文化的根本保证。

  (四)建设自主与合作统一的学生文化

  自主是指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自我判断,自我行动。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确立自主与合作统一的学生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要在自主与合作统一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品质、言语表达和行为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开放的德育机制,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传统教育及各类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理自立、合作交往,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和个人道德品德,形成自己的社会公德、鲜明个性和健全人格。学校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到自我强化,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真正做到愿学、能学、会学、乐学。二要不断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同伴互助、小组探究、大班交流等形式,有效融入合作学习的元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独立思考、探索发现新知,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享受合作的乐趣。在班级文化的塑造中,学校要不断探索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围绕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等形成班际竞争、差别发展的态势和百舸争流的局面。

  (五)打造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科学与人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科学人文的共同体,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全区要以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实验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学校以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养提升的整体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在课程实施中,要构建富有特色的教学文化,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关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倡导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不断反思,优化方式,改进方法,增效减负。要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以教科研奠定学校内涵发展基础。要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活动,确保阳光体育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体育、艺术“2+1”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好锻炼、爱艺术的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

  四、全面建立学校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教育局成立了常州市武进区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为:

  组 长 朱建康

  副组长 张世善

  成 员 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

  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基教科

  各校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工程来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教育局将成立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和考核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找有效载体,以课题、项目等形式,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和研究。

  (二)规划保障

  各校要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确保发展有规划,实施有内容、落实有措施,充分汇聚全校师生智慧,整合校内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开展文化建设并抓好规划的落实。学校要开展好学校内部的发展性评价工作。

  (三)资源保障

  学校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各校要充分梳理和挖掘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丰富性;要在现有物质、环境资源、课程资源以及制度建设和校本管理等资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新途径、新载体和新方法。通过调查、参观、研究、总结,有效整合现有社区资源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社区资源支撑,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文化建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办学实践中加以落实。

  (四)经费保障

  各学校对文化建设要舍得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精心经营,科学培育。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五)评价保障

  教育局将建立健全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综合性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优质学校创建(复评)等评估的组成部分,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强有力的抓手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定期召开现场会和研讨会,各校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2012410

  

 

附件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