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优秀征文(张云)
走访,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谈大走访心得体会
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张云
走访,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走访,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的大走访活动,似一缕春风,吹进千家万户,让我们的孩子倍感温暖、欣慰,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收获多多。
一、走访,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与家长达成共识。
学生、家长信任老师,在信任的基础上,有些什么消息,老师可以从家长或学生的口中准确地知道。这样,一方面老师可以时刻提醒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以免对孩子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师知道孩子家中发生的大事,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避免孩子过大的情绪波动。走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与沟通,要对学生的在校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夸奖,让学生在家长面前感到自豪,增强学习的信心。对孩子身上的缺点,要善意地提示家长,教会家长用情与自己的孩子沟通,用心去“管理”自己的孩子。走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家长就能准确地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如果在家访时,当着学生的面指责其过错,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形成逆反心理,对以后的管理带来不便。走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挨骂受批。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
我走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有一个叫侯志强的学生,学习成级一直不理想,特别是英语很差,不服老师管教,常和英语老师对骂、对打。我多次向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方法,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这个后进生的闪光点。他喜欢打篮球,在篮球场上表现不错,值日工作特积极,而且常常愿为同学行侠仗义,其他同学都很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有利于转化的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再次进行了走访。刚跨进他家门,他父亲预料孩子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让孩子出来。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会,志强今天帮运动员值日晚了,把书掉学校了,我来送书的。”气氛缓和了。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来没听过孩子的好话;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见时机成熟,我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孩子认真迎接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在我的鼓励下,他对抗英语老师的情绪又有缓解,愿意去读、背,成绩也慢慢提高了。通过走访,我积极去寻找后进生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鼓励、自信、希望和热情。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就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走访,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避免孩子问题的产生。
走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我班有个叫王小波的学生,最近成绩出现滑坡,我多次与他谈心,也不见效。于是,我就到他家去了解情况: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又当爹,工作忙,生活拮据。因为父亲读书比较少,不太懂得教育方法,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一旦没有考好就对他非打即骂,搞得他学习压力好大,每到大考,总是考砸,长此恶性循环,成绩明显退步。我耐心做家长的工作,并且委婉地指出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对。一两次没有考好不要一味的责怪,要对他多加鼓励,帮助他建立学习的信心。长达三个小时的交谈,终于说通了家长。回到学校后我又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这个男孩,他深受鼓舞,积极学习,他的父亲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粗暴地教育了,他思想包袱放下了,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期末考试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走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走访,也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三、走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更健康的心理发展。
老师走访,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更利于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学生在学校如何表现,在家又如何,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对症下药。在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对面的时候,这种直接的交流更容易使师生间产生信任感,沟通就进入了良性的快车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经常长时间的接触后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里什么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做,甚至连系个鞋带都不愿主他(她)弯一弯,学生自己的事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只要孩子开口没有不答应的。这样的学生在学习、劳动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懒惰。通过对学生的走访,使家长的某些观点悄悄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而使家庭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化为另一种教育行为,它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家访时,我也注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教师亲自上门走访也能让孩子们从心里体验到“荣耀”,尤其是学习差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友谊,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样的孩子能把老师迎进家门作客,他们视之为“荣耀”,而因这种“荣耀”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绝决大多数首先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一旦喜欢老师,则学习的课程对他们就有无限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就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总之,走访也给我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里不过是几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在家访交谈中,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我们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因此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自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虽然在走访的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至今仍觉得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能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作为一个班主任,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幸福、更快乐?
走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走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