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学校工会>>师德建设>>正文内容

文章内容

大走访优秀征文(梁晓云)

作者:刘笋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7-10-23 点击数:

走出虚拟世界的沟通

——家访,真好

武进区新安小学   梁晓云

对于家访,我觉得已经是很远的事情了。遥想当年刚刚从师范毕业,带着一班毛孩子,束手无策时经常会登门教育。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几乎有一半的孩子家里我是去过的,还有几个“调皮大王”的家更是熟门熟路。那时候,没有朋友圈,但我们真的就是朋友。后来,随着手机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方便多了,不用为一点小事就奔忙,语音的传达替代了见面的沟通;再后来,QQ群、微信圈建起来了,语音也似乎不必了,一条微信、一个群发表情就已经完成了家校联系。的确,信息时代方便快捷,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悄悄诞生,然而尴尬也在不断发生。往往在虚拟的世界里聊得甚欢的人坐在一起时却面面相觑。曾几何时,家长和老师的见面越来越少,家访已经退出了老师的生活,很少有人提及。

三大一实干互动在各行业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学校的大走访开始了。当校长在会议上作活动动员的时候,老师们明显有些兴奋与激动,当然也有一些小小的紧张。

走访活动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小范老师联系好要走访的家庭,带上精心准备的书籍,悄悄地出发了。我们驱车二十分钟来到李同学的家里,李爸李妈听说老师上门家访,也是专程等候在家,尤其是李爸据说刚刚从新疆赶回来。家里窗明几净,收拾得一尘不染,桌上上摆放着刚刚沏好的茶和新疆的大枣。寒暄过后我们坐下交流,两个孩子在卧室里看书作业,时不时将脑袋探出门框偷偷看看我们,眼睛里满是兴奋。

李爸李妈一开始也很紧张,总觉得是不是孩子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老师才会上门家访,我向他们说明来意,并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表现不错,只是还需要更加努力专心和乐观开朗一些。他们如释重负,也和我聊起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说到孩子,妈妈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我认真地听着,笑着,觉得她讲的似乎不是我的那个学生,学校和家里的他太不一样了。在学校里,我总觉得小李同学很木讷,不会与人交流,甚至有些叛逆,但在家里,感情是那么细腻,对妈妈是那么在乎和关心。我听着听着,逐渐有些惭愧,常常自诩像爱孩子一样爱学生,可是真的做到了吗?看看孩子的表现就分明了。小李对妈妈和对老师,前者是爱与依赖,后者是敬而远之。这个问题虽谈不上教师工作的过错与失责,但我很内疚,这不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原因是我还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所以在学校里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孩子。这对我是个警醒,爱孩子就得向妈妈看齐。

小李一家是外来务工人员,凭着踏实勤奋在异乡立足,并有了自己的家。这是一对勤恳上进的年轻父母,我从心底佩服。说到孩子的教育,父母有些不安,说是学历低,文化不够,教育孩子做得不好。然而在我看来,父母的教育不在乎读书的多少、学历的高低,而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做人的姿态和做事的方式。我和他们分享我的家庭教育观——用钱养孩子更要用心养孩子。赶在物质丰盈的好年代,我们给孩子可口的食物、漂亮的穿着、时新的用度,总以为自己已经很称职了,总认为养孩子用的是钱。其实养孩子更需要用的是心。购买了整套的书摆放着,没有阅读,那等于浪费。父母整天在外打拼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那毫无意义。孩子的生活需要陪伴,给他买书不如陪他读书,批评他不如倾听他,督促他不如等待他,用钱不如用心。他们很认可我的说法,并表示今后要安排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是家访起到的作用,家校达成一致,孩子是最终的获益者。

天色渐晚,热情的李爸李妈邀请我们共进晚餐,我婉言拒绝,与他们一家告别。驾车穿梭在晚归的人流中,心中涌动着快乐与激动,这是一次愉快的见面,一次彼此都有获益的交流,这是在短信里找不到的快乐。

久违了,家访,走出虚拟世界的沟通,真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