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班“大家访”记录表
常州市教育系统教师“大家访”活动记录表
学校:新安小学
教师姓名 | 刘晓静 | 班级 | 一1 | 学生姓名 | 刘梓潇 | ||
家长姓名 | 同行教师 | 丁光平 | |||||
家访时间 | 2022.6.15 | 家访形式 | 上门 | ||||
家访起因 | 该孩子在校表现较很好,上进心很强,学习成绩异,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临近期末,这孩子却非常的粗心,在学习上似乎遇到了一点困难。 | ||||||
家访过程 | 通过了解,我得知孩子的父母很负责,对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而该生在家也能尊重长辈,关心他人,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适当地做一些家务。最近一段时间在学习方面比较有点懈怠,其实是孩子的主动自觉性还没有完全建立,还是需要父母不断的提醒和关注。所以针对这段时间孩子出现的学习上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理解了。 | ||||||
情况分析 |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建立,近阶段可能由于家长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导致孩子的学习有所松懈。 | ||||||
措施与成效 | 今后还需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不仅是学校情况的反馈,还应该有孩子近阶段的心理动向的反馈以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 | ||||||
家访反思 | 通过此次家访,我也感受到家长丢对于学校的工作还是十分支持,他们希望学校可以多创设机会,从多方面锻炼孩子的能力,不仅是学习上还应该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多给予关注。 |
教师姓名 | 丁光平 | 班级 | 一1 | 学生姓名 | 刘梓桦 | ||
家长姓名 | 同行教师 | 夏婷 | |||||
家访时间 | 2022.6.15 | 家访形式 | 上门 | ||||
家访起因 | 该学生一学年来在老师的反复督促下,在这六月里总算能在课堂上勇敢的举起了小手,敢于比较想要的回答问题,但总感觉孩子的作业课堂上老师两眼无神,或关注他人(呆呆的),做作业时,总不知道笔粗了要更换,于是决定上门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 | ||||||
家访过程 | 我与夏老师在孩子的带领下,走进孩子家中,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妈妈接待了我们,一进门,刘梓骅可爱,能说会道的弟弟,特别热情的跟我们打招呼,还自我介绍告诉了我名字,发现弟弟比哥哥能说性格也比较外向,两人性格完全相反,给孩子赠书,督促孩子一定在暑期到来之际认真多读书,这样有利于课堂发言,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家长一起告诉孩子削尖的笔写出后要更换,然后再吃饭方面还要多吃一点,不挑食。 | ||||||
情况分析 | 孩子因爸爸妈妈的工作比较忙,然后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妈妈经常带小弟弟住外婆家,周末回来(疫情期间交换),所以孩子的生活学习基本都有,爷爷奶奶管理,孩子在爷爷奶奶的那比较叛逆,话不多,有点我行我素。 | ||||||
措施与成效 | 1、学习方面,希望妈妈还是多抽点时间回家陪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生活方面,希望爷爷奶奶还是能够培养孩子一定的自理能力,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 ||||||
家访反思 | 通过家访,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孩子的在家表现,与家长的沟通后,也明白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与爷爷奶奶交谈中也明白了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凝聚家庭的力量,让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
教师姓名 | 夏婷 | 班级 | 一1 | 学生姓名 | 刘赫男 | ||
家长姓名 | 同行教师 | 丁光平 | |||||
家访时间 | 2022.6.15 | 家访形式 | 上门 | ||||
家访起因 | 该学生文静懂事,喜欢画画并能积极参与学校的绘画比赛频获佳绩。但是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胆怯,不敢举起小手回答问题;做作业时,速度跟不上,于是决定上门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 | ||||||
家访过程 | 我与丁老师在孩子的带领下,走进孩子家中,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接待了我们。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该生是个非常懂事的女生,在家听话,和弟弟能互爱互助。同时,在家空余时间就喜欢画画。我和丁老师建议孩子在课堂中不要怕说错,可以尝试举右手,这样慢慢的就会勇敢的多举手,也更加自信。另外我们给孩子赠书,督促孩子一定在暑期到来之际认真多读书,这样有利于课堂发言,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 ||||||
情况分析 | 孩子性格比较文静慢热,做事不急不慢。在课堂上孩子虽然能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但是基本很少举手发言,课下和同学交流的也不多。做作业速度较慢,有时需督促她。 | ||||||
措施与成效 | 1、学习方面,希望家长多给与孩子鼓励,希望她在校能多举手发言,多与同学沟通,在学习上互帮互助; 2、生活方面,希望妈妈给予孩子更多关注,积极和孩子交流,了解其想法。 | ||||||
家访反思 | 通过家访,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孩子的在家表现,与家长的沟通后,也明白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与家长交谈中也明白了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凝聚家庭的力量,让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